没有表还想报时?

作者: 李孝辉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6-09-02

本文讲述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时间统一和报时,包括晨钟暮鼓、午炮报时、夜间打更和西洋的落球报时等方式。

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超过两个人就会有统一时间的问题,为了将大范围的时间统一到一起,人们需要建立授时系统,告诉周围人准确的时间。所以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了授时,人们几乎利用所有的通信手段进行授时,从晨钟暮鼓到午炮报时,再发展成为落球报时,都是古代人传递时间的手段。

晨钟暮鼓授时是怎么来的?让我们“穿越”回南北朝时期一探究竟。

大约是在公元485年的一天,早上的太阳暖洋洋的照在南朝齐国的皇宫内,但作为这个国家的君主——齐武帝,现在却非常郁闷,因为皇宫的时间不对,他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吃上早饭。在这个都城,观测天象的官员非常敬业,用圭表、滴露等仪器测量出了准确的时间,每到整点都用鼓声向周围传递时间。皇宫离他们敲鼓报时的地方太远,有的时候能听到鼓声,有的时候听不到鼓声,这样,皇宫里的时间就没有办法统一。

就像今天,他听到鼓声,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但他的御厨却没有听到,还没有给他开饭。

“必须要统一皇宫的时间!”,齐武帝下定决心,并下令,在皇宫比较高的景云楼里挂起一个大钟,因为景云楼比较高,肯定能听到报时的鼓声,根据鼓声敲响景云楼的大钟,整个皇宫都能清楚地知道准确的时间,再也不会耽误事情了。能按时吃到早饭,齐武帝很高兴,但他却不知道,他更应该高兴的是他开创了一个“晨钟暮鼓”授时的新制度。

到了唐朝,晨钟暮鼓报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大一点的城市都建有钟鼓楼。早上敲钟,城门打开,人们就可以随便进城出城活动了。晚上敲鼓,宵禁开始,所有的人禁止随意走动。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钟声或者鼓声告诉人们时间,悠扬、清脆的钟声能传几十公里,成为整个城市和周围村庄的人们用于生活、工作的标准时间。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

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专门在夜间进行时间传递的方法——打更,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

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

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UUID: cabe74a7-8903-4d19-b350-bc117b788a8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9-02_没有表还想报时?.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