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的对话

作者: 李晗冰、王柏岩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8-29

本文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中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现状、立项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科技项目应具有战略意义,并提出了立项前的必要考虑因素,如目标愿景、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文章还指出了一些重大项目上马的原因,包括“抄”、“炒”、“拼”三种类型,并讨论了项目验收和问责机制的缺失。

时下科技界似乎传承了“以大为美”的古老传统,对名头大、投资大、目标大、阵容大的大项目崇尚有加。前不久,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同时,“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

已经或即将实施的15个重大科技项目包括: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

这15个重大科技项目,相当于2030版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自2008年启动实施的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堪称我国科技项目中的巨无霸,每个专项平均投资数百亿元之巨。截至目前,这16个重大科技专项估计累计投资数千亿元(因为具体数目一直未见公开,所以只能估计了);至于其成效如何,只能说“有目共睹”了,你懂的。

投资如此之巨的重大科技项目(为方便阅读,下文把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统称“重大科技项目”)当如何定位?该如何立项、验收?那么多真金白银投下去,如何避免打水漂的命运?

本刊特约撰稿人李晗冰就此与某国立研究所研究员王柏岩对话,听一听圈内人怎么说。

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点像赌博。我自己也参与过重大科技项目,有的是项目论证,有的是负责其中的子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甚至数百亿,这么大的手笔,一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所谓战略意义,就是说,它是在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或者解决人与自然重大冲突时的必然选项。

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除了有明确的目标愿景,还要有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我个人认为,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上马,不外乎这三种类型。一类是“抄”。比如说,国外搞转基因,我们也搞转基因;国外搞智能电网,我们也搞智能电网。总之就是国外搞什么,我们也跟在后面搞什么。

第二类就是“炒”,看谁能忽悠、会运作。某个部门或单位,他们想自己搞个大项目,就把本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几个院士发动起来,让他们给领导写信建议、呼吁。领导懂政治、懂经济,但可能不懂科技,他看完信后就相信院士了,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就下指示,然后下面“落实领导指示”——重大科技项目就来了。

第三类是“拼”,就是搞大拼盘。大拼盘有两种:一种是把看似相关或相近的项目集合在一起,东拼西凑、打包上阵;一种是把探索性研究和技术工程混为一谈,捆绑立项。

那么多真金白银投下去,打水漂的也不少。对于项目承担者来说,总能找到说辞。假如我搞个重大项目,肯定是许多单位参与、集体攻关,投入那么大财力、人力,搞了五六年、十来年,总能从里面挑出一些东西,或者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包装一下交账。

最要命的一条,是从来没实行过问责。按道理说,搞了那么多重大项目、花了那么多钱、做了这么多年,那些没完成计划的项目,总得有人承担责任吧?当时给领导写信的是不是该说说?审批的领导是不是该引咎辞职?项目牵头人是不是该检讨?从来没有啊!

UUID: 4bdeb55a-fb06-4fcf-ad14-00c1a0c6a2f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8-29_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的对话——真金白银,怎样才能不打水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