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峥,笔名竹人。上海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计算机科学家。爱好阅读与写作,90年代留美期间曾经参与网络刊物《新语丝》和《国风》的创刊与编辑工作。在《知识分子》推出的“科学家与书”这个新栏目中,每期我们将会邀请一位科学家,回答若干关于阅读和书的问题。科学家们通过这个窗口,与读者分享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那些书籍以及和阅读有关的思考、体验或故事。
张峥教授能找到的大部分阅读时间在读《基因的历史》,剩余同时翻看几部诗集。买这本书有点巧合,在纽约转机的时候去书店闲逛,一下拿不准主意,就问上海咖啡群的群友要带什么书。这是给朋友买的,劫下来自己先看了,一翻就放不下手。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医学教授,先前的一本讲癌症,得了2011年的非小说类的普利策奖,文采十分了得。这本书从达尔文到孟德尔到双螺旋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写得惊心动魄。
一本好的科普书不但需要把时序和因果脉络交待清楚,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科学家们有血有肉地走到前台,还原出本就该有的人文气息。这本书也部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了解了和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一群人是怎么工作的。张峥教授上一本也是一本很棒的科学历史书《莱特兄弟传》,作者也是几度普利策奖的得主,一个历史学家,文笔洗练干净,叙事详尽丰富。我强烈推荐所有想创业、创新的理工科同学去读一下这本深度励志的人物传记。
张峥教授非常难说有哪一本书重要。比较近的是两个系列:《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写作系列》和《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和自然写作》,坚持买了近十年。我曾经特别想把这两套书译介到国内,在四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有了书外的意外收获:结识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一群特别出色的年轻人,也因此在科学松鼠会上连载我的评论。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觉了自己对脑科学的题材有强烈的偏好,比如奥利弗·萨克斯的文章一直是我的最爱,为此延伸读了他的不少书。这直接影响了我前几年改变研究方向转习基于深度网络的人工智能,因为这是计算机科学中无论从目标还是手段最靠近脑科学的那一分支,当时完全没料到会火成今天这样。张峥教授小说是杂粮。
英文小说大概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算是把糊里糊涂过下来的青春重新审视一遍,也以将来自觉或不自觉都可能担当的角色提醒自己。张峥教授好诗人太多太多了,自己的口味和品位也随时间变化。最近在读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她敏感、哲思却不“作”,很难得。也在读里尔克,这是个非常黑暗的家伙,但如果扛过他的黑暗,会着迷他翻飞的意象和恢弘的气势。提醒一下,读诗能读原文千万不要读中文译本。张峥教授不多,现在估计也推荐不动了。
给女儿推荐过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儿子开始拍照的时候曾推荐过罗伯特·卡帕的《失焦》,是英文版。不过,那本书的中译本也挺不错的。还在等他们给我推荐呢。张峥教授好的科学写作或科普,披着小说马甲的历史书、传记、诗集。不喜欢的书,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只是突然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都和鸡汤过不去啊?张峥教授啊,这个十分可惜,没有。我想推荐《艾伦·图灵传》,译者孙天齐同学是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
但我觉得还不够好。可能是这个领域还太年轻,或者怪人还不够怪。张峥教授太多人!不要面对面对话,而是面对面一起干活,当学徒也行啊。张峥教授看时间段了。《莱特兄弟传》大概老少皆宜。严格地说,这是发明家的传记,和科学关系似乎不大。但是,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改造世界是科学家的共有精神。想解惑人生的,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不妨一看。张峥教授我相信人类和AI共同生存的现实,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要快。
这是一本正在被急速书写的书,请关注!张峥教授看看我这摞起来的一堆!猜吧。本文稿费将捐赠公益,有意参与此专栏并同时愿捐赠稿费者,请与作者或知识分子联系,邮箱:zizaife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