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的分类与特性

作者: 艾晓騧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6-08-25

本文详细介绍了海鲜中的腹足纲和瓣鳃纲动物的分类与特性,帮助读者在挑选海鲜时能够更好地辨认和理解各种海鲜的特点。

夏天除了撸串就是海鲜大排档最受欢迎了,但你是不是也在挑选吃什么海鲜时倍感困惑呢?螃蟹和虾还好辨认一些,而那些带壳的:这种叫螺,那种叫贝;有的叫蛤,有的叫蚶,到底有什么区别?

腹足纲动物大都生活在海底或礁石洞中,以藻类、地衣等为食。它们的螺旋外壳多数是向右旋转而生,而又壳分为两部分,顶端螺旋紧密的“螺旋部”和下端宽大的“体螺层”:螺旋部容纳着它们的内脏,体螺层容纳的则是头和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螺肉。通常人们吃到的海螺,大致有三类,分属三个不同的目——古腹足目、中腹足目和新腹足目,听名字就知道,它们的生命“阶级”分属三个不同的时代。

古腹足目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最长,有些早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了。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壳都长得很厚实,同时壳内壁呈现出“珍珠光泽”,这层带光泽的壳壁是由体内分泌出的碳酸钙与贝壳硬蛋白所形成,称为“珍珠层”,与珍珠的成分一致。鲍俗称“鲍鱼”,体壳的螺旋部很小,几乎都被体螺层掩盖,而体螺层的壳口又超级大,所以鲍壳看起来就像只有一个椭圆形的盖。

鲍的腹足特别发达,也就是那圈肉垫,可以吸附在水底礁石或者海鲜池的玻璃壁上。

中腹足目海鲜是海螺中种类最多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都生有“厣”(音“眼”),也就是壳口的盖。厣是由它腹足的分泌物形成,主要成分是石灰质。在它们躲避敌害缩进壳体时,厣就是一扇门,可以让它们紧闭壳口,而在水中运动时,又能起到类似“桨”的作用,助力游动。玉螺,在海鲜市场极为常见,外壳外呈半球状,壳口近似满月,且生有一片圆圆的厣。

玉螺因其螺纹圆滑,顶端生有一黑褐色圆点,又被叫做眼螺、肚脐螺,除了食用,壳体还常用于制作工艺品。它们在中国北方海域广为分布,甚至在退潮时都能拾得。

新腹足目是腹足纲中进化最为先进的,它除了前辈们的诸多特质,在壳口还有一溜细窄的“排水沟”,可以把头足与壳体之间的水排出(尽管可以生活在水里,但螺类体内还是不喜欢太多“外来水”的)。海鲜市场中售卖的各种海螺,多数都出自这个门下。形态酷似陀螺,因壳内呈红色而得名。红螺的肉质鲜嫩,在中国南北方海域皆有,以渤海湾出产最多,鲁菜中的海螺类菜肴主要都用它烹制。红螺在古时,还曾被当作酒杯使用。

瓣鳃纲的海鲜们主要生活在水底,靠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生有瓣状的腮,以此来过滤从水中的食物,并有入水孔和出水孔来形成循环。瓣腮纲更为显著的特征便是那两扇壳。为了能让这对壳可以随意开合,往往生有一前一后两对强健的“闭壳肌”,人们主要吃的部位就是它。瓣鳃纲的是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但经常被食用的则只是其中的列齿目、异柱目和真瓣鳃目。

列齿目:“齿牙”交错。列齿目的得名,多半是由于它壳面的呈放射状的“楞”,延伸到边沿化为“齿”,也叫“绞合齿”。蚶(音憨)原本的中文字义是“瓦壑”,可见人们对它算是“以貌取名”。毛蚶是蚶中最为常见的,因外壳表面还附着有棕褐色绒毛而得名。而个体较大的魁蚶其实很多人也吃过,没听说过它,多半是因为它在餐馆中都被叫做“赤贝”。

异柱目:一根大肉柱。这个柱是指贝壳中的“肉柱”,也就是闭壳肌,异柱自然就是闭壳肌异常。因为这个目的动物前闭壳肌很小或已退化,只有发达的后闭壳肌,所以两壳不能完全紧闭。在中国的南北方皆有分布。壳呈三角形,顶部很尖,颜色乌青,又略带金属光泽,所以北方人又称其为“海虹”,而在南方则被叫做“青口”。

真瓣鳃目:会滋水的水管。

真瓣鳃目的外壳形状很多样,有的椭圆,有的呈三角形,有的是长条形,它们也几乎没有铰合齿。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们的出水孔和入水孔发育成了管状,如果出水之后用手拍它们的壳,便会滋水。蛏在海鲜市场里特别好认,因为它的外壳是长条状的。蛏的水管很发达,常伸出壳外,就像两只犄角一样挺立着。人们一般吃到的蛏有两种:一种叫螠蛏,个头较小,壳色金黄;一种叫竹蛏,个头较大,又叫“蛏王”,外壳像破裂的竹片。

海笋,这个名字你可能比较陌生,带要说它其中的代表象拔蚌,你可能就哦哦哦了。由于海笋的两只水管除了顶端外,其余部分已被彼此愈合在一起,所以从外表上看好像只有一个水管,象拔蚌那酷似象鼻的部位,就是它“二合一”水管。

UUID: 677f4617-1a20-4d21-b891-3622f552b81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8-25_都是海鲜背了壳你就不认识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