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数据激增,或揭示疾病如何发生

作者: 翟文珠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8-17

生物大数据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分型、医药开发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工具,但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大数据分析精度的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生过程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

自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大数据”(Big Data)以来,生物大数据如火如荼地发展。通过高通量测序,我们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基因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也获得了海量的健康信息。这些数据的应用,将为疾病的诊断、分型、医药开发提供新方向以及新工具。然而如何分析基因以及健康数据,是横亘在大数据本身与解决健康问题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当大数据分析的精度越来越高时,我们对疾病发生的过程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发布了第一张人类基因草图,人的基因组约有30亿个碱基对,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有3Gb以上的数据。该计划曾与上世纪的曼哈顿计划(原子弹制造)、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为本世纪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科学工程。15年过去了,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之快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

十年前,这项技术还只是实验室中一个“迷人”但又昂贵的研究工具。现在,它却已经渐渐步入医疗界,成为一种略显“尖端”的诊断技术。该技术也引领生物医学领域进入大数据时代。早前,曾有人预言,当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下降到1000美元时,就标志着我们的医学将进入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时代。

现在,这个目标已基本达到,随着这项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本的扁平化,它已经开始给我们带来了庞大的数据,包括基因组、蛋白组等各类组学(omics)的出现,也带来了不少数据。刚过去的七八年间,我们储存的个人基因组数据量已达到106规模,这个数量如此惊人,且这只是刚刚开始。

每年Illumina公司的HiSeq X 10测序仪已经可以完成超过18000人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该测序系统已分布在全球顶尖测序中心,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英国2014年也启动了“十万人基因组计划”,美国和中国则宣布要完成多达一百万人的基因组数据收集工作。

面对这个现状,不少研究者表示,这些海量数据可能会淹没现有的分析渠道,并对数据存储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群体基因组研究的浪潮下,虽然更多的人关注的仅仅只是整个基因组中的外显子部分,即基因组中可编码产生蛋白的部分,它占到了整个基因组的1-5%,这能够将需要分析的数据量减少到原来的1%。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年产出的数据量仍可达4000万Gb。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难题,如何存储这么大的数据量?

有挑战也必然会带来机遇,这个机遇可以体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比如医疗界的诊断方法更新、疾病分型更新、医药界药物开发新方向、医学界疾病治疗新方法,甚至生物学科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工具等等。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的故事轰动全球,为减少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她进行了预防性的双乳腺切除术,而这个决定是在她检测到自身携带一种风险基因——BRCA基因后才做出的。

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如何把个体测序得到的数据与临床诊断联系在一起,这就好像人类正在从自己的基因组中找到这些失落的宝藏,从而帮助自己预防一些恶性疾病,但这只是这个时代所带来的一个福利而已,并且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

UUID: 6f7bd950-02cc-4dfc-8052-539468b4d13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8-17_生物大数据激增,或揭示疾病如何发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