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与安全性探讨

作者: 褚波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6-08-17

本文讨论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进程及其安全性,通过专家的讨论和实地试验,展示了转基因玉米在抗虫和抗草甘膦方面的显著效果,并强调了其安全性和对农业生产的潜在益处。

再不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戴景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周末,《环球科学》记者受基因农业网之邀,前往北京郊区的转基因玉米试验基地,参加转基因技术座谈会,顺便试吃了一下转基因玉米。座谈会共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参观实验基地;其次是在基地旁边的一个农庄内,参与座谈会的专家回答各路媒体提问,并讨论如何加快转基因产业化;最后也是最让大家期待的一个环节,则是品尝试验基地出产的转基因抗虫玉米。

对于品尝转基因玉米,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的黄大昉研究员说,因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尚未产业化,还不能够上市,按照管理规定,只能进行销毁等安全处理,而品尝也是安全处理转基因玉米的一种方式,因此是符合规定的。在该玉米试验基地共种植着两种转基因玉米,一种是抗虫玉米,一种是抗草甘膦玉米。玉米的主要害虫是鳞翅目里的亚洲玉米螟。

这种害虫可以危害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产量: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而抗虫玉米含有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会表达抗虫蛋白(Bt蛋白),可以特异性地杀死鳞翅目害虫,包括亚洲玉米螟。

在玉米试验基地,《环球科学》记者看到,抗虫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区别非常明显。

大部分普通玉米的植株上,包括叶片、茎秆、玉米棒,都有不少虫眼;而抗虫玉米则是另一幅景象:植株挺拔,叶片、茎秆、玉米棒都完好无损。非转基因玉米的植株,被亚洲玉米螟破坏得比较严重。抗虫玉米的植株几乎完好无损。抗草甘膦玉米也含有来自细菌的基因,能让玉米植株具有抵抗草甘膦的能力。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它能抑制植物体内一种酶的活性(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简称EPSPS),而该合成酶是真菌、细菌、藻类、高等植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过程中一个关键酶,一旦这个生物合成过程被打断,细菌、植物等就无法存活。

但科学家发现,一种农杆菌(CP4菌株)的EPSPS对草甘膦不敏感,催化活性却很好,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赵海铭介绍说,因此把CP4菌株中的相应基因转入玉米后,玉米即使遇到草甘膦也能正常生长。这样,人们种植玉米时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草甘膦来除去杂草,而对玉米没有影响,因此,种植抗草甘膦玉米有着非常重要的生产意义。

在基地,抗草甘膦玉米的生长状况与普通玉米同样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一行普通玉米在杂草的围困下,几近全军覆没,而抗草甘膦玉米周围没有一根杂草,植株粗壮挺拔。非转基因的普通玉米田里,杂草长得跟玉米一样高。反观抗草甘膦玉米丛,没有一根杂草,植株粗壮挺拔。

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虽然不少公众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实际上,只要清楚了解抗虫玉米杀死害虫和抗草甘膦玉米对抗草甘膦的机制,你就会知道,转基因玉米或其他作物,都是很安全的。科学家对Bt蛋白的杀虫机制做过深入研究,害虫吃了Bt蛋白后,会被虫体(指鳞翅目昆虫)肠道中的蛋白酶迅速分解和激活,成为一种蛋白毒素,继而特异性地与肠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造成“肠穿孔”,使害虫2~3天内迅速死亡。

而在人类,甚至其他昆虫的消化道内,并没有Bt蛋白毒素的受体,所以,即便吃了Bt蛋白也不会影响健康。此外,一般食物加工过程中温度往往高达95~100℃,高温下Bt蛋白很容易变性失效,别说致病,就连杀虫的功能都会丧失。

至于抗草甘膦玉米,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本来就存在于很多植物中,包括水稻等农作物,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吃的是不是抗草甘膦玉米,本身就会从很多食物来源接触到EPSPS,如果不安全,由此带来的影响,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事过多年转基因研究的张世平在座谈会上表示,在购买食用油时,自己从来都只买大豆油,因为用于制作大豆油的原料都是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油的好处是,农药残留量低,黄曲霉素等毒素残留量低。张世平说,曾有机构测试过利用抗虫大豆和普通大豆制作的大豆油,结果显示,普通大豆里的农药残留量是抗虫大豆的100多倍——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被公众认为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反而要比一些普通食品更安全。

品尝转基因玉米试验基地选择了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来进行转基因试验。这一品种的普通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原料(对不住了)。人们常吃的“糯玉米”(左)与转基因抗虫玉米(右),都是煮熟的。在试验基地旁的农庄内,《环球科学》记者和参加座谈会的科学家、其他媒体同行一起品尝到了的转基因玉米——味道很香甜。在品尝玉米的戴景瑞院士、黄大昉研究员和《环球科学》记者,可以猜猜哪个是《环球科学》记者。

产业化困局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实行了严格的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评价共5个阶段:实验室、中间试验(田间小规模种植)、环境释放、生产性实验、安全证书评估,据戴景瑞院士介绍,该玉米试验基地种植的玉米基本上已进入第4个环节——生产性实验。生产性实验如果没有问题,就等着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

但是,即使获得安全证书,也不意味着可以产业化种植,因为此后还要经过品种审定、获得品种经营流通许可之后,才能产业化种植——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个转基因品种要从实验室阶段走到最终的产业化阶段,大致需要10年左右。目前,中国科学家手中掌握着不亚于其他国家的技术,但因为品种审定等后续环节的问题,导致转基因主粮一直难以实现产业化。

黄大昉研究员认为,要解决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所面临的困境,一是简化有关程序,尽快批准安全证书;二是品种审定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借鉴转基因抗虫棉,如果亲本品种通过审定,那么转基因植株经过各方面评估也没问题,就可以不需要再审定,或者直接登记认定即可。这样,就可以大幅加快产业化进程。一些参与座谈会的专家还表示,转基因技术可以释放生产力,谁也阻挡不了。

以玉米为例,目前玉米库存积压严重,这不是因为生产太多,而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下游加工企业无法使用,而转基因抗虫玉米是从害虫口中夺粮,能够增加10%~20%的产量,增加产量后,就可以降低成本,抵消国内外玉米的差价,提高本土玉米竞争力,从而解决玉米积压的难题。戴景瑞院士更是表示,再不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我们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好消息是,对于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国家的态度已渐趋明朗。

UUID: 4b67311b-2e8c-4a96-b20d-361ba6a8018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8-17_“说转基因无害的,有本事自己吃呀!”“吃就吃。”.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