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最后一个字为什么不是“矣”?这句话是用典。据《左传·昭公四年传》记载,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在郑国推行了一种叫“丘赋”的军事赋税,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和辱骂。有人把这些声音转达给了子产。子产坚定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苟”指如果。“死生”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古汉语中为了凑双音节节奏而在真正想说的词旁边放上一个与句义无关的反义词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比如说成语“世态炎凉”,其实就是“世态”很“凉”的意思,跟“炎”没有关系。在这里,“死生”就是“死”的意思。“以”指用。这个意思是“以”的本意。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说如果这种赋税对政权有好处,那么就宁死也要推行它。后来,“死生以之”就成了一个文献中非常常见的成语。“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话最初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这组诗一共两首。全诗如下:(其一)岀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受到迁怒,被道光皇帝撤职遣戍新疆,其政治生涯至此基本终结。此诗即作于发配途中。
林则徐在诗中还帮皇帝贬谪自己找了个借口,谦称自己“力微任重”,只做过一点微小的工作。“以”与下联的“之”都是文献中常见的虚词,故上联以“以”作结,而“死生以之”的“之”则被省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