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逗逼的玩法,且不论这两天奥运盛会中的各种段子,自己在家也可以完成一些可以引爆朋友圈的事情,比如生吞肉桂粉(此处有危险,请勿模仿)。肉桂粉的颗粒非常细,被填进入嘴巴之后,难以被唾液润湿。于是,会以烟雾状从口腔喷射而出。如果肉桂粉被呛入呼吸道,会非常危险。其实,肉桂粉通常都出现在甜品或者咖啡之上,很少有人傻乎乎地干吞肉桂粉。
与西方人磨粉的用法不同,在中国厨房里碰到的肉桂通常是一段一段的树皮,并且这些桂皮通常都出现在炖肉调料之中,为大块的卤肉增加风味儿。我第一次吃肉桂蛋糕的时候,就错觉这是卤肉厨子误入了蛋糕房。
在马达加斯加岛的海滩上,时不时就会碰到兜售锡兰肉桂的小贩。它们手里的肉桂要比中国的桂皮看起来要细腻很多,并且气味儿中也隐隐透出特殊的呃香甜,并没有中国肉桂那么刺激。为什么东西方偏好的肉桂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肉桂很早就被中国人发现和使用了,只不过它们最初是以药物的身份进入我们的生活。《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记载肉桂的功效的,“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在后来的《本草纲目》中也是赞扬有加,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种风味儿独特的树皮才得以在餐桌上大行其道。说到底,肉桂也只是个带有美好健康愿望的调料而已。
与此同时,肉桂的香料价值很早就被西方人发现了,肉桂是第一批穿越印度洋来到西方世界的香料。在西方世界,肉桂的地位极高。在希腊神话中,凤凰用肉桂的枝叶搭建鸟巢,而肉桂也一度被作为贡品敬献给阿波罗等一众神祇。古埃及人涂抹的防腐香油中就调配有肉桂,而在《圣经·旧约》中也一再提及肉桂。
对肉桂的渴望和高额利润,驱使西方的探险家走上了对东方世界的探索之路。1518年葡萄牙人首先在锡兰(斯里兰卡)建立了据点,自此垄断了东西方的肉桂贸易长达100年。1638年荷兰人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并且在1640年夺取了肉桂贸易的控制权。而后在179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又控制了所有的香料贸易。所有的争夺都是围绕肉桂、胡椒、丁香和肉豆蔻这些东方香料展开的。
广义上说,肉桂就是樟科樟属一众植物的树皮,可能来自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柴桂和锡兰肉桂。它们的树皮都可以作为香料来使用,但是滋味和用途还是有些许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肉桂和锡兰肉桂了。而狭义上的植物学肉桂,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肉桂(Cinnamomum cassia),肉桂的树皮要比其他仿冒树皮的味道来得更浓烈,并带有特殊的苦味,同时,肉桂的树皮可以厚达13毫米!
西方甜品师傅惯用的肉桂其实是锡兰肉桂(Cinnamomum verum),从这种肉桂的英文名是“True cinnamon”可以想见它们在西餐中的地位。这种肉桂的皮比肉桂的要薄一些,呈现出偏亮的黄棕色,同时气味儿也更清淡,几乎没有苦味儿,倒是有一些淡淡的甜味儿。这样跟甜品搭配起来就显得和谐多了。
桂皮共有的辛辣味道,其实都来自于其中的肉桂醛,正是这种化合物赋予了肉桂特殊的风味儿。只是不同肉桂中的肉桂醛含量是有差别的,比如正宗肉桂中的肉桂醛含量要多于锡兰肉桂,而后者因为含有芳樟醇和丁香油酚拥有了复杂的花香。这才是中国肉桂和西方肉桂用法不同的原因。
今天,东西方的交流仍在继续,我已经可以习惯在咖啡和蛋挞上撒一些肉桂粉。对于嗜好品的追求仍将推动文明的进程,包括推动新的逗逼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