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
在古人看来,风有8种,是谓“八风”。立秋“一候”刮来的“凉风”,从节候上说是立秋之风,从方位上看是西南之风。二候的“白露”并非指白露节气,而是指“秋天的露水”。三候中的“寒蝉”是蝉的一种,体型较一般蝉为小,呈青赤色,有黄绿色斑点,翅透明。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
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仪式。立秋之前,天子要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率僚属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礼过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赏赐将帅和勇士。延至东汉时,此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
立秋之日,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苏,立秋日忌雷,谚云“秋礴碌,损万斛”。民间又有“睁眼秋、闭眼秋”之说,立秋交节气在白天为“睁眼秋”,交节气在晚上则为“闭眼秋”。
立秋之日,民间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咬秋。每至立秋,民间多食西瓜等物,认为可以免除腹泻之疾。此俗北方称“咬秋”,南方称“啃秋”。戴楸叶。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立秋的情景:“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在古人的观念中,梧桐是有灵性的树木。清人陈淏子在《花镜·梧桐》中说:“梧桐清明节开花,如果花不开,岁必大寒。”梧桐树每枝有12片叶子,一边6叶,象征一年12个月。如果当年有闰月,就会多出一片叶子。立秋之时,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就会落下,因此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认知,并有了开篇宋朝宫廷里梧桐报秋的礼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