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池中的微观世界

作者: 黄戴戴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6-08-05

文章描述了退潮后礁石上潮池中的生物活动,包括海星、海葵、海参、叉鼻鲀和藤壶等生物的生存状态和自保策略。

涨潮时分,海边的礁石被海浪拍打或淹没,然而只要潮水退去,那些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就格外热闹。退潮后,礁石上的一个个小水坑被称为“潮池”,在那些小世界中也有各种生命构筑起来的繁华。

海星用带有吸盘的“管足”牢牢抓住礁石,缓缓移动,寻找附着在礁石上的藻类或是有机物碎屑。食物残渣、排泄物、死去的动物尸骸……这些都是海星的食物。别看海星扮演着拾荒者的角色,但它们身上的棘皮“铠甲”却足以自保,免于被其他动物欺负。

潮池中常能看到海葵的身影,它们是比较低等的动物,属于“没头脑”型,只管伸出触手挥舞。每当退潮时,礁石上的海葵就会暴露在空气中,它们便会缩回触手,变成类似乳房的样子,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珊瑚虫和海葵的亲缘关系不远,可谓微缩迷你版的海葵,也用类似的方法取食。

海参经常安静地潜伏在潮池中,不仔细看就会被忽略掉。黑海参形如一段泡在海水里的木头棒,以此从敌害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除了伪装,它的另一个强大自保手段是用毒——黑海参的身体中富含毒素,若是体液接触到人眼或伤口,会导致发炎甚至失明。

误入潮池中被困的鱼类,可谓生不逢时的倒霉蛋,若不迅速藏匿起来,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美餐。叉鼻鲀大多生活在靠近礁石岸的浅海中,属于人们所谓的“河豚”一类,身体能够膨胀成球形,以此威吓敌害。

我们总是见到退潮后的礁石上布满了硬壳,除去常见的牡蛎外,还有很多小小的“火山锥”。不过它们可不是螺贝,而是一种固定在礁石上的甲壳类动物——藤壶。退潮时,它们将门户紧闭,藏在壳里毫无动静。

UUID: e0cae3d8-1a5c-4f28-b9cb-ac87805be0d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8-05_潮水来了又退礁石上有啥让你这样陶醉.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