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一样,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可能莫过于科研自主权了。就连国事繁杂的习近平,在前不久举行的“科技三会”上也专门讲到“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彼时台下掌声四起。
但在时下的中国科技界,科研自主权似乎还是一件奢侈品。日益严格的各种审计,和不断被曝光的科学家贪腐事件,不光让科技主管部门绷紧神经,普通民众也暗暗生疑:赋予科学家自主权,能行吗?这会不会养懒汉、滋生“硕鼠”?
让我们听听《知识分子》专栏作者李晗冰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关于科研自主权的专访。
科研不是人干的事,你必须要让他自主。科研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做出前人没有成功的事情。别人做不出的事你要让他做成,所以搞科研是一件逆天的事。而且,搞科研最关键的是有不确定性。你干这个事肯定会碰到很多次失败,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什么时候能成,需要很坚强的毅力和定力。
科研确实是一件小众做的小概率的事件,可能很多科学家一辈子没得到大家的认可,至少绝大多数没有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所以,一项干十件九件失败、还要继续干的工作,没有必要在外面给他加很多的束缚,因为只有他自己有动力才能这么坚持,否则外界再怎么施压、让他坚持也没用。
北生所的科研自主权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对自己实验室人权财权的自主。比如我们给每个实验室两百万三百万经费,至于聘什么人、钱怎么花,那是实验室主任的事,我们从不干涉。当然,光谈自由没有杠杆也很麻烦。我们就是有两个杠杆,一个就是在一定空间之内的自由,比如你的实验室面积只有250平米,人多了装不下;经费也是有额度的,花超了你自己想办法。再一个杠杆,就是你五年后必须通过评估。
北生所选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选人时有“三不唯”——就是不唯出身,不唯论文,不唯学历。北生所并没说非要国外的博士,我们这里土博士和洋博士平均一半一半,李文辉就是土博士,朱冰也是,他们都是在国外读的博士后。土博士、洋博士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根本的还是一个科学素质。我们看的是三条。第一是你以前做过什么事,第二是你想做什么事,第三是你能不能把你过去做的事和想做的事说清楚,就是交流能力。
关于科研自主权,我想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经费问题,就是科研人员会不会公款私用。这几年科技圈有个普遍感受,就是经费使用细则原来越多、财务报账和审计越来越严。这还是防贼的心态嘛。我的想法是,贼越防越多,好人越防越少。北生所实行的不是防贼,而是建立一个荣誉性质的体系。就是我们认为你是一个有荣誉感的人,不会做出格的事,除非你证明你没有荣誉感。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荣誉感的人,我们也防不住你。那一旦发现,请你走人。
除了相信大家,我想北生所还有一种价值导向,让大家把心思都花在专业上,追求卓越、追求一流——这个是最好的防腐剂。确实是,追求一流是最好的防腐剂。因为人都是这样:他做什么事情,脑子不自觉的是要去算成功的奖赏和失败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