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白宫射击?你很可能会立即遭到逮捕!然而图中这位名叫Joey Hudy的神气少年,正在用自制的“大炮”,将一颗棉花糖炮弹发射穿过美国的国家宴会厅!看看旁边奥巴马一脸崇拜的表情,Hudy不仅征服了总统,还征服了英特尔CEO,成为了英特尔最年轻的实习生。他说:“不要让生活变得无趣,自己动手创造一些东西吧!”你可能会觉得Hudy真是个“天才”!不过,当你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时,是在描述他身上的什么特质呢?
曾经,“天才”被定义为智商在140分以上的人。但是那些所谓的智力测验,真的能反映出我们的所有能力吗?还有另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也常被用来描述一些杰出的人才,就是“创造力”。这些人才不仅仅是领域内的专家,他们更是创新者。事实上,对于像莫扎特、爱因斯坦这一类的开创性人才来说,创造力也许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如果创造力≠智力,那么创造力究竟是什么?
虽然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所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者是异乎寻常的,而且是与情境相适应的,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比如去白宫发射食物炮弹的Hudy可不是去闹事的熊孩子,而是去参加那里的科学展览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知识制作出了这样一个“科学展品”,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研究者很早就提出,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你处于某种新的问题情境中,过去的经验不能给你提供现成的正确答案时,就要利用这种发散性思维尝试找出各种可能适合的解决方法,这种问题通常也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测验可以测量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下面这种图形化的测试,你觉得左边的图形看起来像什么呢?不同的答案可以反映你的创造力水平。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给你2分钟的时间,请想出尽可能多的咖啡杯(或者椅子、勺子等常见物品)的不同用法。
比如,“曲别针”的用途有:把纸夹在一起、袖扣、耳环、迷你长号模型、用来捅路由器reset键的东西、夹住耳塞线使之不会缠起来、书签......这个测试可以反映你的发散性思维的不同特征:流畅性:你能想出多少种用法、新颖性:你能想出多么异乎寻常的用法(比如“重启路由器”就比“把纸夹在一起”更不寻常)、变通性:你的答案涉及了多少领域(袖扣和耳环都是饰品,属于同一领域)、精细加工:你的回答有多少细节(“避免耳机线纠缠起来”比“书签”有更多细节描述)。
有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与智商之间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家庭环境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作用似乎比遗传因素更强。那些在发散性思维上得分高的孩子的父母,经常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智力的认知技巧,是可以进行培养的。但是,发散性思维仅仅是创造力的一部分。在你看来,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你可能觉得,他们一定很聪明,还有其他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更好奇,酷爱工作,灵活,会把别人想不到的一些想法联系起来,有时可能还显得有点极端、不墨守成规甚至有些叛逆。实际上,创造力是很多个体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听起来创造力似乎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当然不是这样哒!心理学家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整合自己的创造力资源,并且将自己投入到正确的目标上,大多数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至少是一定程度的创造力。
那么我们到底拥有哪些资源呢?智力资源:有三种能力对创造力十分重要:(1)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或者用新方法去看旧问题的能力;(2)评价某种见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哪些想法是值得或者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3)推销某种见解的能力,即能向别人宣传和介绍某种新观点的价值,从而赢得环境的支持,使得这种新想法得以实现。
知识:从事任何创造活动,都需要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知识,“任何创意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认知风格:喜欢新异刺激,喜欢用发散的方式思考问题,并且看问题能站得高看得远,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区分树木与森林,从而能够确定哪些想法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个性特征:比如乐于冒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从众的自信心、以及对某种想法执着追求的精神、坚信这种想法最终会得到认可。
动机:人们只有对某一领域的事业有真正的热情,对工作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潜在的外部奖赏感兴趣时,才会取得创造性的成就。所以如果对孩子施加过分的压力,或一味使用外部奖赏来激励他们,可能使其失去对追求目标的内在兴趣,从而损伤他们的创造力。环境支持:有创造性的孩子的父母通常都鼓励他们进行智能活动,并能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学校和社会环境氛围的支持也很重要,能促进潜能的开发。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可以创造新事物的人,而非重复上一辈已经做过的事,这些人应该具备创造力、开拓性,并善于发现。已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具有的可支配的创造性资源越多,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越多,说明创造力确实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这些理论也启示我们,当发现孩子对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或者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兴趣时,我们也许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充分的支持,鼓励这种创造力的发展。最后小编想把最喜欢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爷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建群啦!获取一手科学活动信息,与家长沟通科学教育方法,更有不定期的福利!
关注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回复“家长群”,编辑会第一时间拉您入群。不过瘾?请戳世界级的创新者小时候都很叛逆,家长老师怎样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睡前故事也能提高孩子数学成绩,你能想到吗?坚持就能成功吗?作用很有限为什么大多数神童都变得默默无闻?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把科学带回家”由世界科普圣经《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主办,致力于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科学教育。转载请联系kids@huanqiukexue.com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