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启示录

作者: 黄萌萌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6-07-14

本文详细介绍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包括其政治联姻、领土扩张、内政改革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反抗。文章强调了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军事征服和联姻扩大领土,但也指出了其在中央集权和内政管理上的不足。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特蕾西娅女皇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尝试及其对王朝的影响。

无论是18世纪欧洲各国争霸中雄踞一方的女政治家特蕾西娅女皇,还是19世纪美丽的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都是人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永恒记忆。维也纳的霍夫堡以及美泉宫将哈布斯堡的辉煌演绎得淋漓尽致,罗密·施耐德的《茜茜公主》三部曲更是为这一古老王室增添了童话般的浪漫情怀。然而,几百年来真实的哈布斯堡王室却不断上演着悲剧式的政治联姻和王位之争。

通过军事征服、联姻以及领土继承,其统治地域不断扩大,中东欧、南欧以及西欧各地遍布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5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家族统治者主要涉及三重身份:第一,奥地利大公国君主;第二,家族世袭领地国王;第三,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但是由于领土的分散性、多宗教与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贵族保守势力抵制改革,几百年来,哈布斯堡王朝在尊享荣耀之时往往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王朝霸业最终沦为一台破旧的封建王朝机器,为历史潮流所淹没。

哈布斯堡家族诞生于瑞士。1273年,鲁道夫·哈布斯堡公爵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通过军事手段,其领土扩张至施泰尔马克、克恩滕、克兰(位于今斯洛文尼亚西部)、蒂罗尔以及伏拉尔堡。

鲁道夫迫使奥地利贵族任命其子为该国统治者,自此奥地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以及政治中心。鲁道夫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周转于其他家族之手长达100多年。但从1438~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几乎一直占据着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然而,选帝侯、各国诸侯以及各大主教是中世纪欧洲的实际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虽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却缺少真正的中央集权。

正如伏尔泰所言:“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在罗马,更不是帝国。”哈布斯堡家族擅于通过政治联姻获得领土继承权,论军事实力却远不及当时霍亨索伦家族所统治的普鲁士,著名的特蕾西娅女皇就把女儿们嫁到欧洲各国,为此得到“欧洲岳母”的称号。哈布斯堡家族儿女往往是政治联姻的工具。1477年,哈布斯堡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迎娶勃艮第女继承人玛丽公主,包括尼德兰在内的勃艮第领土悉数归入哈布斯堡王朝版图。

富饶的勃艮第连接法国与意大利,获取该战略要塞使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政治中迅速崛起。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继续推动联姻政策,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与西班牙实现双重联姻,其子菲利普一世迎娶西班牙公主胡安娜,其女玛格丽特嫁与西班牙皇太子约翰(胡安娜之兄),菲利普一世在西班牙皇太子死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统治着富庶的卡斯蒂利亚及莱昂地区,哈布斯堡家族开启在西班牙的统治时代,对法国形成全面包围的局势,为其与法国波旁王朝在欧洲大陆的百年争霸增加筹码。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辈查理五世不仅依靠联姻,还通过武力征服将哈布斯堡王朝领地不断扩张。其在位之时(1519~1556),哈布斯堡的统治地域涵盖奥地利、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尼德兰、勃艮第、意大利、波西米亚、匈牙利以及葡萄牙等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分散地遍布于欧洲,其领土居民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查理五世的西班牙嫡传支系还热衷于海外殖民,如今南美洲与非洲均有哈布斯堡家族的触角。

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内政改革以及帝国统一的步伐却落后于海外扩张的速度,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重商主义、新教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作为新生力量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武器,而哈布斯堡王朝却在此期间热衷于政治联姻以及穷兵黩武以扩充家族地盘,对于发展国内经济、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推动各领地之间的融合并不积极。

可以说,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纪以前,政治上一直固守中世纪封建体制,军事上掠夺领地资源用于对外扩张,而文化上则拒绝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先进制度以及宗教宽容政策,这也成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英国海上争霸失利的根本原因。

查理五世虽然是开疆辟土的一代君主,却无视欧洲大陆的“进步因素”,强力镇压路德宗教改革,激起德意志信奉新教诸侯的反叛;为争夺意大利而与法国数次开战,耗尽帝国人力与物力,从而不得不依赖于富格尔家族的贷款维持帝国生计,并且赋予富格尔家族在金属贸易上的垄断权;对市民阶级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愿望置之不理,君主与市民阶级关系恶化,贵族的免税特权以及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导致1525年的德意志农民战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分散,民族众多,而君主疏于内政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庭和税收体系,18世纪前的哈布斯堡君主未建立起如同法国那样的集权化的中央政府及民族国家,哈布斯堡王朝更像是中世纪的捍卫者,与欧洲大陆上的新兴政治思想和国家形态格格不入。

哈布斯堡王朝在其领地的统治缺少坚实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王朝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控制的联合体,这种形式如同小型的国际联盟,它的形成更多地是通过联姻后行使继承权而实现的,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政体。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各领地拥有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宗教与语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以多民族的继承领地为根据,这使其很难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稳固政治秩序以及均衡经济发展的帝国。

可以说,由于世袭领地的分散性以及民族、文化和宗教构成的复杂性,哈布斯堡王朝缺乏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必要条件。

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哈布斯堡统治领地内包含德意志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西米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在宗教信仰上有天主教、路德新教、东正教、犹太教和穆斯林等,宗教之争在经历30年战争的苦难之后虽所有缓解,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宽容;而继承领地更是呈现出一种分散的形态,西属尼德兰远离奥地利统治中心,为敌对的法国和德意志各诸侯国所环绕,而意大利半岛上的哈布斯堡领地也是彼此分离,只有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亚相互连接。

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领域只占一小部分,即以奥地利为中心区域、扩展至克兰、蒂罗尔以及布赖斯高(今德国西南部地区)等地,其余大部分领土则位于欧洲东南部,如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意大利部分地区。

即使在哈布斯堡统治者中一直流传着“大一统主义”,认定奥地利是“德意志”的,但由于其统治区内民族、文化与宗教构成的复杂性,统治者重视家族利益多于国家利益,德意志领地比例过小,统治者疏于管理与改革,对非德意志民众的不平等待遇与镇压,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经常面临着各地人民的抵制与反抗,而武力血腥镇压则积累了领地人民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敌意与仇视。

如1680年波西米亚农民起义以及1703年匈牙利人民的反抗,都一度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陷入危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哈布斯堡的统治经常陷入领地人民的反抗之中,但是王朝几百年来并未瓦解。一方面,当时东欧与南欧各国面临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威胁,战争与冲突不断,而哈布斯堡的皇帝则充当着抵抗土耳其人的“领导者”。

1697年,奥地利的军队统帅欧根王子在曾塔之役中彻底击溃土耳其军队,不仅重获匈牙利领地,并且还签订《卡洛维茨合约》,保证了维也纳的安全,同时令哈布斯堡东南欧领地免受土耳其侵扰。另一方面,哈布斯堡君主对于领地的上层贵族笼络有加,施以怀柔政策,使其无意从根本上动摇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8世纪的启蒙思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法国大革命为欧洲各君主国带来了新挑战以及新机遇,开明君主制改革、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市民阶级逐渐兴起,中世纪教皇与国王争权的统治模式已经沦为时代的弃儿。特蕾西娅女皇自1740年即位后,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腓特烈二世)为争夺西里西亚进行了3次战争,最终哈布斯堡由于军事实力薄弱以及国家机制落后而败下阵来。

奥普战争暴露出众多问题,刺激特蕾西娅女皇和其长子约瑟夫二世为巩固统治,开启“仿普鲁士”的开明专制改革,其核心目标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和地方特权,增强国家经济与军事实力,恢复奥地利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启蒙思潮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对于现代国家政治形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特蕾西娅女皇统治时期的哈布斯堡王朝融入了启蒙思想浪潮,她意识到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改革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奥地利在德意志以及欧洲的主导地位。她自身虽受启蒙思想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样一个较为矛盾的特质使得女皇的改革措施通常以“稳健”著称,在农奴制、土地以及教会问题上的变革总是留有余地。

同时女皇也深知,哈布斯堡统治领地多民族矛盾突出,封建贵族势力强大,激烈的社会变革不仅无助于社会进步,同时还将带来动荡。然而,其继承者约瑟夫二世却是一个激进改革派,希望一鼓作气达成改革目标。约瑟夫二世是启蒙运动的坚定拥护者,崇尚天赋人权,缺少浓厚宗教思想,反对陈腐制度,对于母亲特蕾西娅的老对手弗里德里希大帝具有钦佩之情。

约瑟夫二世继承皇位后,致力于完成其母未竟之事业,立即颁布《臣民特赦令》,取消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离开领地并且更换工作;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宗教自由活动,提高犹太人的法律地位,限制天主教特权,减低主教薪资,学校完全脱离教会,由国家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规定德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并在尼德兰与匈牙利等领地强制推行。

约瑟夫在其10年的实际统治生涯中颁布了6000道诏令,急于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无视社会现实条件的仓促之举不仅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同时也引起了非德意志民族的不满。约瑟夫二世死后,其改革措施付诸东流。

拿破仑战争成为推动哈布斯堡王朝进行现代化政治改革的又一次机遇,军事打击令奥地利政权摇摇欲坠。

1806年,斯塔迪翁出任外交大臣,开启了内政改革并且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开设工厂、修建铁路,然而在涉及废除农奴制以及加强哈布斯堡帝国中央集权的改革时,一如既往地遭到奥地利以及领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封建势力如顽疾一般对抗着所有的政治现代化改革措施,哈布斯堡王朝的能量在19世纪进一步被消耗。

从特蕾西娅、约瑟夫到斯塔迪翁,近现代欧洲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君主与贵族虽然具有改革的意愿,但是奥地利缺乏一个推动现代改革的社会环境与中坚力量,传统的贵族势力以及天主教根源令改革的步伐一再陷入迟滞,王室贵族依然可以通过加强对东南部领地的世袭统治来维持自身力量,哈布斯堡王朝的社会性质的转变十分缓慢,而且一旦实施激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取消贵族与教会特权,不仅激起旧势力的反抗,同时也引起领地各贵族的质疑。

因此,到19世纪末,也就是电影里所描绘的茜茜公主幸福生活的年代,其实哈布斯堡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漩涡,王朝贵族保守势力故步自封,各民族与各领地的抗议不断。

特蕾西娅女皇拥有改革之雄心,为避免激起贵族保守势力的反抗而开展了渐进式改革,其内容主要涉及6个方面:1. 管理体制改革:中央形成专门化的行政机构,设立宫廷财务处和审计处,分别主管王室财政和国家财政,成立中央枢密院,直接对女皇提出建议,协调各部门工作,以此削减各领地权力;2. 经济改革:增强国家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成立王室贸易委员会,实施重商主义,鼓励开办工厂,通过减少农民劳役地租限制贵族对农民的剥削,对农奴制经济进行改革尝试;3. 财政改革:取消贵族和教会不纳税特权,以此缓解平民与市民阶层对于贵族的反抗;4. 司法改革:制定《特蕾西娅法典》,明确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刑讯,减少死刑种类,削弱贵族和地方司法领域特权;5. 军事改革:建立宫廷军事委员会,加强对于军队的集中领导,打破由贵族担任各级军官的旧俗,实行兵役法,建立军事学院,保证兵源充足;6. 教育与文化改革:打破教会控制学校传统,创立平民教育和国民义务制教育,各类专科院校、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在维也纳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UUID: 39b9aa98-8d55-4dce-ae9e-f4d4ffa0188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7-14_哈布斯堡王朝启示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