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脚男们越来越喜欢聚集在主城、要塞和副本里,但不能否认的是,艾泽拉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丰富的自然景观令人印象深刻。荆棘谷的日出、冬泉谷的风雪、菲拉斯的碧波、纳格兰的旷野,美好的景致与冒险的回忆相伴,成就了WOW别具一格的文化情怀。一个近乎真实的世界,这恐怕是WOW最大的魅力之一。
想当年初入艾星,在贫瘠之地厮杀数日,捞得了不少蓝绿装备,顿觉功力精进良多,便寻思南下闯荡。踏上升降梯的那一刻,一个全新的世界映入眼帘,陡峭的石峰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千针石林”的名字也就这样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但是,这独特的地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旧世界的千针石林,有一个名为“信仰的试炼”的任务,要求玩家从峰顶跳下去。自由落地带来的心惊肉跳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代入感”。起初,千针石林曾是一片平缓的高原。千针石林内部的石峰顶面高度几乎一致,与两侧高原面的高度也相差不大,这样的地形特征意味着该地区在起初很有可能是一个平面。脑补一下,如果把石峰之间的空隙补全,千针石林不就是一块大平地嘛!石峰顶面和两侧高原面大致处于同一高度。
当然,仅仅通过表象来做推断还是草率了些,坚实的结论需得物质证据的佐证。幸运的是,我们需要的证据,还真能找得到。对比高原陡壁和石峰,可以发现地层颜色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规律,从上到下均呈“白-黄-黑-黄-褐”。可以想象,高原陡壁和石峰中颜色相同的岩层其实本就是同一层,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岩层从中间断开,才形成如今相互分离的局面。所以说,千针石林的石峰与两侧高原曾是一个整体。
石峰和陡壁的地层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此外,根据千针石林目前出露的地层,还可以大致推断出构成千针石林的岩石类型。水平延伸的地层,正是沉积岩的特征。页岩质地软弱,难以形成如此陡峭的石峰,而灰岩通常不为黄色。因此可以粗略判定,该地区岩性主要为致密的厚层砂岩。峰顶和高原面上的白色层,很有可能是砂岩风化形成的砂层,这些白色砂砾在风里的搬运下一路向东,沉降在东侧的盆地中,这便是闪光平原的由来。
现实中的砂岩峰林——张家界,与千针石林有异曲同工之处。图片来源见水印。流水,大自然的雕刻刀。既然千针石林地区曾经是统一的高原,那么究竟是何种力量将其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样?答案是流水。砂岩是一种抗侵蚀能力较差的岩石。砂岩在成岩之前,就是风沙、河沙等松散的碎屑。俗语云“一盘散沙”,这些各怀异心的小颗粒受到足够长时间的压力作用,勉为其难地聚在一起,形成看起来更为团结有力的岩石。
而一旦遇到日晒雨淋,这群乌合之众便纷纷乘势脱离组织,自立门户。野外常见的砂岩风化穴,便是砂岩风化后遭受侵蚀的结果。
砂岩不仅仅易受侵蚀,还容易形成节理。所谓节理,就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水往低处流,一旦天降大雨,岩石表层的流水就会顺着节理下渗,不断侵蚀裂隙的侧壁。于是,本来十分狭窄的裂隙会不断拓宽,如果原始岩层发育有两组相互交叉的节理,那侵蚀的最终结果便是相互独立的石峰了。
千针石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究竟从何而来呢?千针石林西侧为气候湿热的菲拉斯,菲拉斯植被丰富、湖泊广布,足以成为千针石林的水源补给区。气候湿润期,菲拉斯接收的降水向东流入古千针石林盆地,形成内流河,也并非不可能。所以说,侵蚀千针石林砂岩岩层的流水很可能来源于西侧的菲拉斯。
野草沿着砂岩的节理生长,形成整齐的直线。地学先贤莱伊尔曾说:“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其实,现在的千针石林早已将该地区演化的线索提供给我们了。千针石林西部的风巢地区正处在石林形成的初期,如果红线处的沟谷继续遭受侵蚀,A处的岩石最终会和右侧的石墙分离,一株新的石峰便形成了。
风巢是破解石林之谜的关键。总结一下,千针石林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盆地内陆源碎屑持续沉积;碎屑固结成岩,形成砂岩;应力作用下,砂岩岩层形成两组节理;流水顺节理面侵蚀,使岩石间裂隙扩大;裂隙足够大之后,残余岩层彼此分离,形成石峰。以上言辞,皆为推测,不周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乐乎山水,也可以是一种游戏方式。在下以为,游戏不是电脑里那个由代码架构出的程式,而是一种取乐的态度、一份消遣的心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勿被数值牵制,休因胜负烦忧。毕竟,游戏不止有装备和数据,还有欢乐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