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诗人与美食家的双重身份,不过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苏轼莫属。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修为登峰造极——他豪放飘逸的诗句,在诗词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丰腴跌宕的书法,又在书法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但唯独在美食上的造艺,无人可与他匹敌。
苏轼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但仕途一直不顺。宰相王安石施行新法时苏轼因上书反对,先后被贬谪到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几年后他又遭诬告,说他诗中有亵渎圣上之意,遂再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连续被贬后职位直线下降,薪水更是少的可怜,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于是苏轼在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苏东坡”渐渐成了人们对他最熟悉的称谓。
在黄州的日子可没有在大都市那么灯红酒绿了,但是苏轼也不闲着,经常泛舟赏景,对酒当歌,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当然了,诗词可以慰藉心灵,但美食给他的乐趣也是响当当的。黄州的猪肉极便宜,当地人都不稀罕吃,但对生活贫困的苏轼来说,岂能放过!他在肉中加入七八味调料,用文火慢炖,创出一道汁浓肉香的菜肴。而这首《猪肉赋》正是苏轼做此菜时,怀着愉悦心情创作的打油诗。
后来这首诗传出去,人们争相仿效这道菜的做法,并给它起名“东坡肉”。如今餐馆中的“东坡肉”便是由苏轼的做法改进而来的。
北宋的政局风云变幻,苏轼好不容易翻身没几天,却又因为仗义执言再遭排挤。于是公元1089年,苏轼干脆上书自请外放,出任了杭州知府。为了解决西湖雨季泛滥的老问题,他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用淤泥修筑了一条湖堤,后人称为“苏堤”,来纪念他的勤勉。
此后十余年间,苏轼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几次因直言上书遭外放。公元1093年,苏轼被发配处岭南荒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惠州)。然而来到惠州,苏轼欣喜地发现,这里荒蛮却并不荒凉,气候温暖湿润,果蔬种类繁多,他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和水果。在这里,苏轼依旧躬耕不辍,栽种各种果蔬。除了自种的蔬菜,野菜也进入了他的食谱,尤其是惠州丰湖边生长的藤菜,用它做的汤羹堪比西湖名菜“莼菜羹”。
在惠州的时日里,苏轼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不乏很多与美食有关:《菜羹赋》、《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以“老饕”(出自《山海经》中贪吃的怪兽饕餮)自嘲:“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以示自己有多么好吃。当然,他更把美食当成了一门艺术,将它融入自己的诗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