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病从口入”的说法,现代科学将它称为“食源性疾病”,这其中除了细菌病毒引起的跑肚拉稀,寄生虫病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类。根据卫生部2005年的调查,全国寄生虫感染人数超过1亿。虽然蛔虫、钩虫、鞭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有一种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地区反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它就是肝吸虫。全国肝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200万,流行区的平均感染率比1990年上升了75%。
其中广东、广西的感染率大幅增加,而吉林更是增加了6倍以上。
生吃淡水水产是最重要的原因。华支睾吸虫,又叫肝吸虫,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在湖北出土的西汉和战国楚墓的古尸中都发现了它的虫卵,由此证明,肝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肝吸虫的幼虫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鱼虾体内,人们常吃的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鲤鱼、鲫鱼均可携带。
它的幼虫被人吃进去以后,在肠道孵化并爬进胆管,在那里安家。肝吸虫一旦进入人体,可以长期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存活长达20~30年。它主要损害肝脏,可导致胆管炎、胆管结石、胆囊炎、肝硬化、胆管癌等一系列肝胆疾病。这种病原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
肝吸虫危害显著,但却容易被忽视。很多早期感染的症状并不明显,除非是急性发作,一般要过几年才出现症状。肝吸虫病导致的症状包括疲乏、胃痛、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严重时可以有消瘦、浮肿和贫血。这些症状也都相当常见,容易误诊,很多人病了也不知道是这个原因。
除了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中国其他地方都已经发现肝吸虫感染者,典型流行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苏北、皖北、东北等。感染主要原因是吃生的或半生的淡水鱼、虾、螺,比如鱼生、鱼生粥、打边炉等。此外案板、刀具、容器生熟不分也是重要因素。肝吸虫病并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但由于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也时常出现一家人都有感染的现象。
目前已知有近70种淡水水产都可以感染肝吸虫,在一些地区感染率相当高。例如,2004年顺德调查淡水鱼感染情况,发现草鱼感染率达到75%,南海市的胖头鱼感染率87%,三水市的麦穗鱼感染率为100%。2006年深圳调查市场销售的淡水鱼,发现平均感染率17%,其中草鱼达到40%,胖头鱼、鲤鱼也高于20%。2006年广州市的调查显示,草鱼感染率为13%,虾的感染率也达到7%。
在有生吃淡水鱼生习惯的地方(例如广东),肝吸虫的感染率相当高。例如1995年对广东3个市进行普查,阳性率平均为30%,最高的达57%,至少有500万人感染。广西2002年的调查显示,平均感染率超过20%,南部地区更严重。黑龙江2002年调查45个县,平均感染率为15.7%,但东部个别地方感染率惊人,比如绥滨县感染率高达60%。2005年的全国性调查已经过去10多年了,会不会感染率降低了呢?
恐怕未必。2015年广东顺德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发现和20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感染率依然维持在40~70%。由此可见,肝吸虫感染依然值得警惕。
想要去除寄生虫隐患其实也很简单,杀死寄生虫的关键在温度,无论高温还是低温,寄生虫都受不了。研究显示,1毫米厚的生鱼片在90度的热水里烫几秒钟就足以杀死寄生虫,因此烫鱼片或涮鱼片的风险比生鱼片小。
如果是涮着吃,鱼肉必须变成白色、不透明,有红肉的要变成暗红色。烧熟煮透无疑是最保险的办法,虽然需要牺牲一点鲜嫩的口感,但还是健康更重要。如果将鱼放在冰箱冷冻室1~7天,寄生虫也可以被杀死。此外,生熟分开也十分重要,包括案板、刀具、容器和接触台面都应当分开。如果养了猫狗,也不要给它们喂食生的鱼虾,并且要定期驱虫。定期驱虫、按时免疫,都是养宠物必须尽到的责任。
各种调料处理,它们都没有可靠的杀虫作用。
肝吸虫的幼虫并不怕醋,它要穿过人的胃肠道,能扛得住胃酸,还会怕醋?寄生虫对付酱油也不在话下,不同寄生虫在酱油里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那芥末呢?倒是有些研究表明芥末汁能杀寄生虫,但需要泡1个小时左右,你能做到吗?也有人觉得生食水产只要配上白酒,或是做成醉虾、醉蟹就足以“消毒”,但这同样不安全。酒精杀死寄生虫理论上可行,但前提是将寄生虫或虫卵直接泡在浓度足够高的酒精里一段时间。
醉虾醉蟹的外壳可以保护寄生虫,酒喝到肚子里后浓度被稀释,也不足以杀死寄生虫。
首先,有没有感染肝吸虫需要到医院做检查确定。治疗方面,医院一般会使用驱虫药,比如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有些重症患者需要先静养,补充营养,待体能稍微恢复后再用药。也有一些肝胆病变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总之,别吃淡水生食,不要有侥幸心理。如果已经吃了,吃过之后定期检查,不要让肝吸虫损害肝脏。那海鱼呢?
虽然确实有些寄生虫无法生活在海水环境中,但是寄生在海水鱼体表或者体内的寄生虫却不在少数,比如臭名昭著的异尖线虫。高温和长时间冷冻都可以杀灭寄生虫,追求“新鲜”而不顾安全,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