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小伙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疑惑: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30℃,可走在大街上的我怎么感觉有40℃?是感觉欺骗了我,还是气象台报错了?其实,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天气预报中的温度,以及“你感觉到的温度”,都是怎么来的?
气象部门的“温度”先来说说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怎么来的。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受人为干扰越少越好,受自然环境中除气温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越少越好。为此,世界气象组织统一制定了标准,即气象部门的测温温度表要放置在百叶箱里,距地面1.5米高,而百叶箱要放在空旷的草坪上。
你感受到的“温度”接下来说说“你感受到的温度”,它的学名叫做体感温度。体感温度重在“感”,即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我们知道,外界的环境千差万别,人的感觉很难屏蔽外界的干扰。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气象部门和感觉都没有“骗”你最后,做一个总结。天气预报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剔除各种人为和其他自然因素干扰情况下的自然状态的空气温度;而我们感受到的温度是在天气预报温度的基础上,再叠加湿度、风速、日照、衣着甚至心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体感温度。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尤其是测温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存在气象部门把温度报低或报错了,你的感觉也没有欺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