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智能时代: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忙些什么

作者: 奚言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7-04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通过研发Edison等创新产品,逐步确立了“人工智能、移动式自主机器人和5G无线通信”三大主攻领域,并在人工智能算法、硬件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设备。研究院通过提供创新平台和助推个人成功,吸引并保留了大量技术人才,推动了智能技术的发展。

《知识分子》不仅报道科学,也关注技术。我们的愿景,不仅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权威科学媒体平台,而且要成为最具有专业判断力的技术评论平台。因此,就有了“技术领袖谈”这个专栏。

这是一个技术变革的大时代。世界上第一梯队的科技公司往往有一个杰出的技术领袖,他们是企业里的科学家,也是最先看到前沿方向、预见未来人类生活场景变革的技术大牛,甚至是颠覆商业模式、重塑技术战略价值的业界领袖。

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少新技术概念被热炒、真知稀少、让人迷惘无措的时代。“技术领袖谈”专栏将邀约技术领袖们,解读时代的前沿技术和战略趋势,透视未来技术影响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判断。

首期,《知识分子》签约专栏作者、资深科技媒体人奚言就智能时代的变革与创新独家专访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新任掌门人宋继强。

位于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全球信息技术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中最年轻的一家,这里先后迎来了三位院长。首任院长方之熙,继任院长吴甘沙,再到新任院长宋继强,皆为一时之选。

从成立伊始将“嵌入式系统”作为研究重点,到确定“人工智能、移动式自主机器人和5G无线通信”三大主攻领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方向一直在发生变化。今年4月底,英特尔宣布,将进行1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调整,从一家个人电脑公司加速转型为支持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企业,并为此启动业务结构优化计划,加速转型过程。

伴随着英特尔整个公司的转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毫无疑问也将随之而动。作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掌舵人,宋继强在接受《知识分子》独家专访时透露了他们正在酝酿的举措,以及对人工智能等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宋继强是2008年底加入英特尔的,担任清华大学—英特尔先进移动计算中心应用研发总监。彼时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是承担美国总部的一些子项目,大方向都是美国研究院定下来的。

2009年10月,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正式升级为研究院,方之熙成为首任院长后,首次整合研发力量,探索定制自己的方向,围绕一个主题努力。宋继强回忆说,当时之所以将“嵌入式系统的前沿研究”作为研究院主攻方向,和那时“感知中国”(即物联网)在中国的高热度有直接的关系。

从跟随到独立,其间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此时作为嵌入式系统研究内容之一的Edison,距离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科再奇在2014年1月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推出的外形仅SD卡大小的计算平台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Edison初一亮相,给人的感觉就很“惊艳”:它能让杯子、奶瓶、花瓶、喂鸟器等诸多的非智能设备变得智能起来。

例如,杯子的表面可以不断变换色彩和图案,在杯面上划来划去,就可以看微信消息、听歌、玩游戏等;当婴儿大哭时,嵌有Edison的奶瓶就会自动加热……这些精彩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宋继强是创造英特尔Edison产品原型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亲眼见证了其从无到有的过程。

Edison最初是在清华大学—英特尔先进移动计算中心孵化的,当时该中心有一个科技部和英特尔公司达成共识的大方向——新一代移动计算架构,而具体要做什么还需要科研人员自己去寻找。“当时,最小的嵌入式智能设备的载体是手机,我们就想寻找手机之后会是什么。”与清华大学老师的合作给了他们很多灵感。“清华美院的老师们有很多是做设计的,他们通常会设计很多漂亮的智能设备。

但是,这些电脑里的设计打印出来的时候很美,而真正做成原形时就会变得很笨重。”宋继强回忆说,“我们就想,能不能做出很小的计算机,把它藏在这些设计里。”

另外,这样小的计算机,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宋继强他们对此做了二三十种不同应用场景的原型实验,并向一级级领导展示自己的创意,以引起共鸣。最后,Edison的原型设计获得了科再奇的认可,认为其符合将英特尔的技术放到所有智能和联网设备中去的战略设计,从而有了CES上的隆重亮相。

时至今日,对于研发Edison的意义,宋继强的评价仍旧很高,“非常有创新意义。”他告诉《知识分子》,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主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研究,一类是创新。Edison首先是研究成果,后来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和产品部门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创新,使之与在它之前发布的Quark和之后发布的Curie一起,成为英特尔面向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领域的主打SoC芯片。

Edison的问世,可以让很多创客或者小型创业企业快速起步,专注于他们产品的核心部分,如外形、功能以及与用户的交互方式等,而计算部分,包括全球的无线认证都已经由Edison完成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应用,可以让别人拿着它只需做少量的修改,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意。”宋继强说,这是他们研发Edison的初衷。

正因为此,在设计Edison的时候,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团队与国内主流的创客,以及英特尔的产品部门产生了很多互动,积累了快速推出原型的经验,为他们向机器人领域的拓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得“研究院的能力范围又拓展了一步。”

如果说“嵌入式系统”整合了研究院在硬件层、系统层、算法层和应用层等方面的力量的话,研发Edison则让研究人员们走出了仅只在电脑上编程、调试的藩篱,开始做软硬件结合的设计。

而要将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人的研发落到实处,不仅需要交互设计、结构设计、工业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方面的中坚力量,还需要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人才。对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而言,人才的积累也是研发Edison过程中重要的收获。“基于齐全的人才配置,再加上我们已有的在智能感知方面的深厚积累,我们才把‘人工智能、移动式自主机器人和5G无线通信’作为了目前需要突破的重点。”宋继强说。

要想实现理想的移动式自主机器人,宋继强认为,计算、存储、通信都非常重要。与工业机器人有限的工作范围相比,服务机器人工作范围是开放的,应用会更加复杂,因而一定要具备自主反应的能力。机器人智能化的程度越高,需要输入的设备种类也会更多,从而导致数据量的加大。在此过程中,因为人机交互是一个环,在信息输入的同时也要及时加以反馈,因此必然要有一个内在的处理过程,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计算。

宋继强认为,未来机器人要想智能化,一定需要完成不同种类的计算,例如实时响应的计算、多进程的计算等等,而且这些计算需要协调视觉、认知、感知等多方面的数据。而这正是英特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所在。

在今年3月中旬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以4:1的战绩击败韩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的热度再次高涨起来。微软等诸多IT巨头都在为此投入重金。英特尔也没闲着。

宋继强介绍说,“英特尔的特色是拥有硬件技术,因而可以在优化本地计算方面发挥优势。而谷歌、Facebook、百度等则主要在利用大规模的数据量做算法方面的优化。”据悉,对于这些公司的进展,英特尔的团队一直在跟进,甚至与其中一些公司还有密切合作,以帮助他们进行相关优化。

算法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关注的重点。不过,在宋继强看来,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算法研究已经遭遇了瓶颈。

深度学习是目前算法研究中的主要成果之一,其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试图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等。宋继强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的学习方式不是深度学习,因为并不需要大量的样本,而是通过一些公理或者知识举一反三,即便有时候推理是错的,也可以经由一次实践或验证纠正过来。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太强调大数据量的训练了,这是与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不一样的。

深度学习的瓶颈在于,很多场景拿不到那么大的数据量,无法做出更准确的分析。“所以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上升的,中间会冷静一段时间,而且会逐步用不同种类的技术加以组合,不可能仅靠某一方面的突破。”对于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表情识别、语音识别等,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重点是将之应用于包括机器人等多种智能设备上。如表情识别,可以用在手机上,也用在环境里的物联网监控设备上,以及视频会议的系统里等等。

而且,各种识别技术还可以结合在一起,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加以应用。例如,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谷歌的无人车过一个路口,总是刚启动就刹车,后来调出视频看,就是一个人站在路边一边抽烟,一边抖腿,那辆车总以为这个人要抬腿过马路。如果将识别技术结合到各种场景里,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而具体应用到机器人上,宋继强透露,他们现在关注的重点是机器人在与人交互时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

例如,假设机器人看到了你,但你这个时候是背对着机器人的,而根据机器人工作的安排,它需要去提醒你“该做一下运动了”。这时候,就不能让机器人在你背后三米的地方喊你,因为那样做太不符合常规了,而应该让机器人自己找到一条路线,转到你的正面去,让你知道机器人过来了,才不会吓着你。另外,机器人在跟你做交互的时候,要用自然语言的方式,而不需要触摸来触摸去,那样也不太好。

“我们正在研究所有这些交互的方式,甚至还会通过实际场景的测试,了解普通用户的容忍底线到底在哪里。”宋继强说。

“未来人工智能需要着力的领域有四个方面。”宋继强认为:一是在算法层面,需要有新的算法出现,以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二是对很多算法要加以实际使用,并且落实在具体的硬件上。例如,采用什么样的架构等。三是在硬件的优化层面要进行软硬件协同优化。而英特尔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很好的硬件芯片去支持主流的趋势。

宋继强认为,人工智能肯定是未来重要的一个突破点,围绕这一中心,包括软件企业、算法企业、设备企业,以及英特尔这样的硬件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目标是要实现人性化的、可以真正理解人们需求的设备,而这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或少数人完成,一定是各个方面的突破交叉缠绕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机器人、5G……因为研究的领域都是业内炙手可热的方向,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常常会接到猎头的电话,邀请他们去更高的职位上发挥他们的所长。在这场人才大战中,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是怎么留住自己的骨干的呢?

宋继强透露,他们的杀手锏有两个,一是平台,二是成为个人成功的助推器。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研究人员们可以背靠着美国研究院的很多前沿技术,也可以背靠着英特尔的很多最新技术,如RealSense、Edison、Curie等,持续利用最新的成果进行创新,而这些,如果脱离了英特尔的平台,可能要很久才能接触到。另外,除了自上而下的创新,研究院还会为研究人员们提供自下而上创新的可能,同时为他们提供很多曝光的机会,因为“他们成功了,研究院也就成功了”。

“研究院一定是要鼓励创新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都能确定在一年或18个月后可以按部就班地做成。”宋继强告诉《知识分子》,研究院经常要接受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机器人研究,现在研究院有将近一半的研究资源放在这块。而之所以大手笔投入,并不是说他们认为一年半或两年后这个市场就起来了,而是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这个市场一定会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到来。而研究院要做的事,就是找准切入点,并引导研究员们创新。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每位研究人员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创意。这些创新在经过足够权威的、甚至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评估人员的审查后,被认为具有实际价值和实现可能性的项目就可以进入为期六个月的调研和开发阶段,并获得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而半年过后,项目的进展会再次得到评估,一旦选中,研究人员就可以全职完成这一项目,得到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这一形式,研究人员们可以持续保持自己的思维活力。

宋继强透露,作为英特尔公司新技术事业部(New Technology Group)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所执行的“人工智能、移动式自主机器人和5G无线通信”这几大重点领域都是新领域,因此几乎没有被公司的结构调整所波及。但是,压力仍然很大。“我们有两年的时间,来把我们的规划和承诺变成现实。

”宋继强希望,在未来的两年里,“一方面研究院的成果要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还要让研究人员们成长起来,从而让研究院更上一个台阶。”

UUID: ace73a07-7349-45db-b981-bd6ad978ee5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7-04_捕获智能时代: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忙些什么技术领袖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