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告诉别人的。”你信誓旦旦地保证,换来一个惊天大八卦。你心满意足,在离开后细细品味八卦中的信息,突然内心涌起一股必须与人分享的使命感。最终,你找到另一个小伙伴,压低声音说:“哎,你知道那个谁吗?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呀。其实他……”
没错,这就是所谓“八卦”的其中一种传播方式。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你又是不是也曾在这样的流程中扮演过其中的某个角色?别急着尴尬得红了耳朵,从科学视角看,人类社会跟“八卦”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而说八卦这件事,其实促进群体合作甚至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定义,八卦(gossip)是指“对不在场的第三方进行评价并分享信息”的行为。
换言之,只要你向别人评价某个对象并提供了信息——比如“新来的小伙特别高,得有两米三。”——而被评价者正好不在场,那么你就说出了一个八卦。在这样的定义之上,心理学家马修·芬伯格(Matthew Feinberg)进一步提出,如果通过传八卦,能帮助八卦信息的接收方寻找到真正有意愿合作的人、筛漏出不配合的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亲社会性八卦”(prosocial gossip)。
这些八卦能够帮助大家分享群体中每个人的靠谱程度,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组队进行合作。
这其实很好理解:人在社会走,总要努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识破那些坑爹的猪队友和暗怀鬼胎的内奸,找出靠谱的好伙伴来同闯一个个难关。八卦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为这一辨别过程提供参考。事实上,也并不是只有那些“热爱搬弄是非”的人才是八卦的传递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说八卦的行为就已经广泛存在了。
5岁小孩就会说八卦了——亲社会性的。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的研究结果看来,5岁的学前儿童就已经开始通过亲社会性的八卦来影响其他人的名誉。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了《英国发展心理学期刊》上,为人们认识说八卦这种行为提供了新的参考。
八卦这种听着这么市井的产物,要怎么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测量?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三岁和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去玩一个共享游戏:玩家互相分享游戏代币,最终获得许多代币的玩家能够得到一份大礼物。每个孩子最初得到三盒代币,研究者在向孩子们强调“每人都要分享至少四个游戏代币给另一玩家”之后与孩子们试玩。熟悉流程之后,他们将自行面对游戏中的对手——两个玩偶——当然,在两个玩偶背后操作的是两位实验人员。
可这两个玩偶中有一个总是特别奇怪:玩偶A每轮都按规矩会分给孩子4个代币,而一些孩子遇到的玩偶B每轮只会分出1个代币(消极偏见组),另一些孩子遇到的玩偶B每轮却会分出7个代币(积极偏见组)!三轮分享游戏之后,实验人员通过提问确认刚刚玩过游戏的孩子已经充分了解玩偶A和玩偶B的位置以及两个玩偶各会分享几个代币。
此后,两个玩偶撤出,实验人员会邀请一个“同伙”——一个与刚玩过游戏的被试同年龄、同性别,而且事先接受过训练的孩子——进入实验室假装要玩游戏。全身是戏的实验人员会借口时间不够,当着被试的面告诉“同伙”:由于时间不够,你只能选一个玩偶来玩这个游戏了,随后便借口离开房间。这时,房间里只有这两个孩子。
被试儿童坐在房间中间的椅子上,身为实验人员“同伙”的儿童站在两个实验道具中间,被试儿童和同伙儿童相隔两米距离。玩偶A和B仅是示意用,实际上此时并不在室内。那么问题来了,新来的孩子该选哪个呢?身为实验人员“同伙”的孩子开始用一系列顺序固定的方式试图从被试那里获取一些有用信息,利用眼神互动或话语让被试儿童推荐该选哪个。
如果被试只给出了建议,比如 “和玩偶A玩” ,研究者会将这一行为编码为“分享社会信息”;而如果一个孩子不但分享了这种信息,还给出了事关公共理性的评价,比如“和玩偶A玩,因为玩偶B是个不守规矩的小气鬼!”,那么研究者就能开心地记下:一个八卦出现了。
结果发现,三岁和五岁的儿童都能够有效地分享社会信息,帮助新来的“同伙”选择会给更多游戏代币的玩偶;但是和三岁儿童相比,五岁儿童会更多地参与到八卦中来——他们不光会分享应该选哪个玩偶,还经常会对玩偶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玩偶A很大方,或者玩偶B是个小气鬼等等。
此外,当一个玩偶分给孩子的游戏代币少于标准而不是多于标准时,五岁的孩子们更有可能会去八卦。这似乎也合情合理——我们一般都会选择那些让我们不太满意的事情去八卦,不是么?话说回来,在八卦这件事上,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的差异来自哪里呢?
后续实验发现,五岁儿童比三岁儿童普遍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言论提供合理化的解释和证据(provide justifications),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给出同伴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或者指示,而更倾向于去解释自己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相比之下,三岁孩子提供证据和解释方面的能力可能还不足以提供有效的评价性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意见。所以,尽管他们在实验中也对某一玩偶做出了推荐意见,却更少给出八卦。
长大之后,说不说八卦?之前的研究表明,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声誉,而这项新研究的结果则进一步提示,5岁的孩子已经不单单只会在意自己的形象,还会通过亲社会性八卦来试图影响其他人的形象——就如同我们成人一样。
也许有时候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心如明镜不染尘气的“贤人”,却一不小心就丢了警戒,变成了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的“闲人”:“你知道吗,那个小王呀,人超级不靠谱,上次工作失误差点误了我的正事。”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办法在八卦不存在的社会中生活,“贤”与“不贤”也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会传播八卦。
当你再遇到那个管不住嘴想要八卦的自己时,可以先去想想,我的八卦行为属于亲社会性八卦吗?如果是对他人或者自己日后选择靠谱队友进行合作有利的话,那么你可以问心无愧但说无妨——这可是你从五岁起就掌握的技能,运用得当还能促进社会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