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在《自然》撰文:如何提振中国基础研究?

作者: 杨卫

来源: Nature自然科研

发布日期: 2016-06-24

杨卫在《自然》杂志撰文指出,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将奠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他呼吁持续加强科研质量、诚信和技术开发的努力,争取到2020年能有较大改观。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情况,以及未来五年基础科学领域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基础科学创新对经济的潜在贡献。

2016年6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特辑正式全部上线。包括周二推送的“中国科学之星”,周四推送的“东方并非蛮野无序”等。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将陆续放出这些内容的授权翻译,敬请关注。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求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在全球科学排名榜中的位置都在迅速上升,无论是产出数量与质量、研发支出还是国际合作均为如此。例如,中国在高影响力科研工作方面的占比大幅急升,从1997年的不到1%增长到现在的20%。基金委成立于1986年,其预算从仅8000万人民币起步,到2016年预算规模已经扩大了300倍以上,国家财政拨款达到248亿人民币。

提高基础研究的质量和诚信应成为中国推进国家创新步伐行动的重点。科研质量必须重于数量,而科研诚信是确保质量的最佳途径。技术开发的成功应用将证明对基础研究值得投入更多资源。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政府资助机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任,我呼吁:今后要持续加强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争取到2020年能有较大改观。

科研诚信建设是中国正走在通往科研诚信的漫漫征途。

由于其科学论文巨大体量等原因,美国被撤稿的论文数量仍然位居全球榜首。随着中国论文数量快速攀升,被撤稿论文的数量亦在增加。中美两国在强化诚信方面的教育方式略有不同。在中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教育倾向于“非黑即白”模式——科学家要么成为道德楷模,要么被描绘为进入伦理深渊;而在美国,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同处于早期学术生涯的研究者讨论相关案例,重点分析处于学术不端与学术诚信之间的灰色地带。

未来5年哪些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可能发展迅速?基金委2016-2020规划中包括一份优先发展领域清单,列出中国可能出成果的突破点和跨学科热点。

例如,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将开展融数论、几何学、分析与理论物理为一体的“朗兰兹纲领”研究;位于四川锦屏的深地暗物质实验室或许能探测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计划在今年9月份建成;以及在未来5年为推进天体物理、宇宙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24颗科学卫星。

基础科学创新要造福经济,必须培育研发活动的全链条——从基础科学到技术、产品和市场。并非所有基础科学都会在实验室之外的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有的研究纯粹是好奇心驱动。然而,只要有可能,就应该让新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术突破,或将成果应用从一个领域转化到其他领域。

UUID: e6c32e6b-cba2-4c67-94d1-9a7bd24c520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6-24_杨卫在《自然》撰文:如何提振中国基础研究?.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