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

来源: Nature

发布日期: 2016-06-21

《自然》杂志选出了十位中国科学之星,涵盖了航天、深海、结构生物学、粒子物理、基因编辑、古人类研究、极地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力和贡献。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着他们的祖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

顶级空间科学官员胸怀远大研究计划

吴季:冲上云霄

在吴季的办公室里,摆设着一系列航天器模型,其中包括执行了中国首次探月任务的嫦娥3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2013年12月的那次远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表明了中国在航天探索方面的雄心壮志。但对从2003年起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的吴季来说,更大的转折点发生在探月任务的将近三年前。

2011年1月11日,吴季得知他的中心获得了一笔资金,支持研发一系列用于科学探索的航天器。吴季和其他人表示,在那以前,中国几乎所有航天任务的主要目的都是提升国家形象,或者展示技术优势。2011年的这一通知是十多年来的研究、说服和国际合作的结晶。这主要是吴季的功劳,也是中国科学事业的一个新纪元。

“我们是个大国,应该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叶玉如:牵线搭桥

在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叶玉如一直在牵线搭桥。叶玉如出生于香港,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研究神经递质,并在那时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志向。1993年,她携知识和经验回到故土,并加入了刚刚成立两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崔维成:深海蛟龙

崔维成永远不会忘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下潜。四年前,他乘坐蛟龙号深潜器,达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深度。蛟龙号使得中国成为了少数几个有能力探索深海的国家之一。

颜宁:晶体行家

作为一名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每天都生活在研究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的世界里。她致力于解析镶嵌在细胞质膜上的蛋白质的结构,尤其是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

王贻芳:粒子能量

王贻芳有个计划,要将中国推向粒子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他想建造一座周长50-100千米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超越欧核中心的LHC。

高彩霞:作物设计师

高彩霞对使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有些犹豫,但在一年的紧张工作后,她在小麦和水稻上成功使用了这项技术。

付巧妹:基因组史学家

付巧妹在德国攻读古人类基因组学博士学位,帮助重新书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她希望能对亚洲先民的历史掀起同样的波澜。

秦为稼:极地探索

秦为稼第一次来到南极时,就爱上了这片“未知大陆”。他已经六次来到南极,并带领中国的第一支南极内陆考察队。

陆朝阳:量子鬼才

陆朝阳是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量子纠缠研究闻名。

陈吉宁:污染斗士

作为中国环境保护部的部长,陈吉宁面临着治理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的挑战。

UUID: 4aaea14f-29ce-484b-9827-b7c2cf28468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赛先生公众号-pdf2txt/2016/赛先生_2016-06-21_《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Nature selects ten science stars of China.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