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期,途径济南大明湖,随身只带了一名小太监游玩。济南风景秀丽,乾隆不禁流连忘返,越游越远,越走越偏,不知不觉迷路。此时已近黄昏,四周尽是荒郊野地,归鸦阵阵,更无人烟。乾隆二人饥肠辘辘,眼花腿乏,急欲寻一个果腹歇脚之所。好容易前面出现了几间土屋,二人连忙快步走上前去,小太监敲门进去讨食。原来此处只住着一对老年夫妻,已吃过晚饭,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
小太监再三恳求,老翁便端出一盆疙疙瘩瘩,七扭八拐的野果,说:“这叫‘鸡爪子’,吃了可以充饥。”小太监便端给乾隆,乾隆一尝之下,觉得味道香甜,腹中不再饥饿,而且身上充满力气,龙颜大悦,让小太监问老翁此物何名,小太监觉得犯难,毕竟“鸡爪子”颇为不雅,突然一眼看到野果弯弯曲曲,好似佛教万字符,灵机一动,说道:“回皇上,此物名为万寿果,食之可保万寿无疆,福泽延年。”由此“万寿果”一名传开,并年年作为贡品。
书归正传,那么来介绍这种鸡爪子,啊不,万寿果,皇上恕罪。枳椇Hovenia acerba与北枳椇H.dulcis都是鼠李科,枳[Zhǐ]椇[Jǔ]属的乔木,二者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不过也无所谓,这两者的可食用部位通常都被称为“拐枣”,只是拿来吃的话,就不用刻意区分了。枳椇与北枳椇都是十几米的高大乔木,但是秉承了鼠李科花小的特点,每朵花不到一个指甲大。
花序形态可以用来区分枳椇与北枳椇,北枳椇的花序是聚伞圆锥花序,而枳椇是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但是树那么高,一般也看不见,所以也别费劲了。枳椇的花有细小的花瓣和一个肉质盘状的花盘,形态上看类似葡萄科植物,而枳椇所在的鼠李科过去也确实被认为与葡萄科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一同放在葡萄目里。不过根据APGIII分类系统,鼠李科被放在了蔷薇目,而跟它关系最密切的是胡颓子科。
虽然花比较不显眼,但是果期的枳椇无疑是野果里历史悠久的明星了。《诗经·小雅》里即有“南山有枸”。枸即是枳椇,注意这里的枸读音是jǔ。后也称为枳枸或椇。《礼记·曲礼》中言“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说明当时枳椇跟榛子、枣子、栗子一样,是一种较常见的干果,广泛用作女性之间见面互相交换的礼物。
我们吃的果类,虽然都叫果实,但可食用部位多种多样,而枳椇的可食用部位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构,即果序轴,也就是先前的花序轴。枳椇的果期一般在9-10月,此时果序轴明显膨大,弯曲,形成七扭八拐的形状,其中会储存大量的糖分。跟大白菜一样,立冬前后的枳椇是最甜的。相比之下,果序梗末端的小果实反而显得不那么引人注意了。枳椇的果实成熟时呈黄褐色,北枳椇的果实为暗褐色至黑色。
北枳椇英文名为日本葡萄干树(Japanese raisin tree ),就是来自果实形态。
枳椇当然是能吃,好吃,虽然看起来是一块木疙瘩,但嚼起来就会尝到跟外貌毫不相称的甜味,如牛乳,似糖蜜,在古代有木蜜、树蜜等称呼,尽称其味甘甜,现在有地方也叫“甜半夜”或者“甜三年”。或有以其形状来命名的,雅点的如木珊瑚,金钩木,万字果;不雅的就叫鸡爪子、鸡距子、癞汉指头(麻风病人的手指)。
不过现在还是“拐枣”这个称呼用得最多,我大学时皖东的同学就经常夸他家山上的拐枣好吃,不过可能是因为太甜了,吃多了还容易头痛。枳椇最好是生食,也可熬糖或酿酒,不过在古代,枳椇经常被作为败酒之物,能解酒毒,醒宿醉。因为枳椇含有较高的糖分,这个功能大概是跟现在醉酒的人去吊葡萄糖一个原理。后来渐渐连枳椇的种子也拿来用作解酒了,《苏东坡集》中曾有记载用枳椇种子治疗陈年喝酒损伤的病例。
而《本草纲目》记载“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这个就有点神话了。倒是跟《聊斋》里的“酒虫”是一对克星,可以搭档演双簧骗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