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缓和医疗,还医学以人文关怀

作者: 刘晓红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6-17

刘晓红教授讨论了缓和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老年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了医疗应以人为本,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提出了推进安宁疗护险的必要性。

刘晓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第三内科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缓和医疗分会主任委员。

缓和医疗是从肿瘤病人开始的,但是在老年人死亡原因中,肿瘤只占1/4,非癌疾病占多数,如心肾功能衰竭、痴呆等,约1/3为衰弱症。慢性病已经成为老年人主要的致残致死病因,需要连续性慢病管理,目标是维持器官功能,而不是治愈慢病,同时也要解除不适症状。疾病会有很多种,但是最后归结的症状都是同样的,比如说疼痛、乏力、营养不良等等。

缓和医学大概分为几个阶段:(1)社区缓和医疗,患者生活在社区,既要慢病管理,也要减轻疼痛等不适症状,在这个阶段,老年医学与缓和医疗基本一致,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为导向的医疗。缓和医学跟老年医学以前是分开的专科,现在很多人认为是重叠的。一个做安宁缓和医疗的医生常常有老年医学科或全科医生的执照。所以缓和医疗要在中国发展,可能需要从老年缓和医疗开始。

(2)在终末期病人预期寿命不足半年时候,进入安宁疗护,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纳入到医保项目,非癌老年患者则是按照患者的需要、医生评估后进入,可能生存期会达2-3年。如果能够推进这个保险项目的话,那么医生、护士、心理师及社工等上门或者去护理院照料病人都能够得到支付,终末期病人就不用在综合医院里长期占床,也不会在医院里跟亲人分离,受到无效或过度医疗,医保花费同样的钱却可以做出提高病人末期生活质量。

关于灵性关怀,这个在国外主要是宗教来做,我们要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也可以通过心理师、社工来做。作为医生来说,可以把具体的流程做出来,然后在政府层面推进安宁疗护险的出台。在社会层面上,在好的健康状态时,也就是进医院之前,就要让大家认识生命与死亡,从幼儿抓起,从小动物,小植物讲起,让他知道什么叫死亡。然后在小学、中学不同阶段,还有医学教育中都要加入死亡教育,在社会上推广生前预嘱的五个愿望。

寿命的延长其实最主要的是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医学的贡献只占到8%。过去是以急性医疗为主,但现在慢病是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因此,现在的医疗模式必须要拉向两头,前期的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后期的照护,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想要活着,还是要健康地活着?医学的目的应该着重提高健康预期寿命。

开展安宁缓和医疗项目,病人可以在社区、家里接受保险覆盖的疗护而不必住院才能报销,在家里享受到高质量照护和关爱,同时也节省了医疗卫生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重视对于非癌老年病人的安宁缓和医疗。

UUID: 316fa50c-2886-4ee7-aa7e-013016c270b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6-17_刘晓红:缓和医疗,还医学以人文关怀视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