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也致癌?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了他们对于咖啡、马黛茶与过热饮品的致癌性评估结果。在这次的评估中,温度超过65°C的过烫饮品被列入2A类致癌物(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名单,而由于致癌性证据不足,咖啡则被从2B类致癌物的名单中移除[1]。
过烫饮食带来的主要风险是对食道的损伤,这可能会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
此前,研究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关性的迹象。有关“烫饮致癌”的人群研究证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南美,在这里,人们有喝马黛茶的习惯(马黛茶是冲泡巴拉圭冬青叶子得到的饮料),而这些茶往往很热,饮用温度超过了65°C。研究发现,喝很烫的马黛茶与食管癌风险增加相关,而冷的马黛茶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风险,也有动物实验显示了65°C以上热水的致癌性。
虽然目前研究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但考虑到高温对细胞的损伤,过烫饮品伤害食管的风险确实值得警惕。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5℃—37.2℃,所以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50℃—60℃。在接触到75℃左右的食物时,娇嫩的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
幸好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受伤的组织会及时的脱落、增生、修复,所以偶尔一点点的轻伤可以很快恢复。而那些经常吃烫食、喝烫水的人,情况可不那么良好咯!口腔、食道黏膜在不断的热刺激下,一直重复着上面的修复过程,黏膜也就不停地增生增厚。增厚了的黏膜对热刺激的反应逐渐降低,爱吃烫的人如果还在追求“热腾腾”的感觉,就会陷入一个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要吃烫食的恶性循环。
再加上食道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往往受了伤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于是主人的大脑便错误的接收到如此讯息:我们很好,让高温来得更猛烈吧!
人的消化道是由粘膜和肌肉等组织构成的,它们的细腻娇嫩,更甚于我们所涮食的羊肉。大家都看到过红红的羊肉片,放进火锅当中,瞬间就变成了褐色的熟肉。这是因为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在60度以上的温度下,会发生快速的变性,也就是说,不再有原来的结构状态和生理活性。
可是,把滚烫的食物送进嘴里,送进食道,我们身体上的粘膜和肌肉不是一样受到高温的炙烤吗?它们也同样会受到伤害而局部变性。虽然身体消化道的修复能力惊人,但连续、频繁的炙烫严刑,还是会让它们损伤严重,甚至留下致癌隐患。
由于食道“反应迟钝”,没有引起主人足够的重视,可怜的黏膜们也就经受了日复一日的折磨。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黏膜接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就会逐渐引发口腔溃疡、食道溃疡和食道炎等问题。
除了食道外,牙龈的意见也很大:食物太烫,牙龈会被烫伤。可还来不及修复,又一批烫食进口了。长期下去,牙龈就会用溃疡来抗议了。长期的烫食还会引起牙本质过敏,引发过敏性牙痛。
大家都有不小心吃了烫食的经历,不想吐出来时通常会让食物在口腔中快速倒几下,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但这会让食物在还没充分咀嚼的情况下进到胃里,影响消化不说,也会让溃疡啦、炎症啦在食道扎营。
而食道呢,也不愿意整天破破烂烂的,只好不停地增生修复。在这样一次次的伤害——增生——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中会渐渐产生出一些坏分子,也就是形态、功能不正常的“异形性”细胞。当这些不正常的细胞多了,恶变也就发生了。食管黏膜上皮的表面就会出现癌肿,随着癌组织的不断壮大,癌肿侵占食道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很多患者都是感到吞咽困难或有异物感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候一检查,得!食道肿瘤,做手术吧!
而新闻里的另一部分——咖啡,现在看来人们可以对它更放心一些了。在此之前,人们可能经常会在列举2B类致癌物时提到咖啡,这个分类的结论是IARC在1991年得出的,因为那时候有些研究发现喝咖啡与膀胱癌似乎相关。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证据完善了很多。这一次,工作组的科学家们重新评估了这些年累积下来的更加可靠的数据。结果发现,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膀胱癌和咖啡之间真有相关性。
科学家们指出,过去那些研究发现的相关性可能实际上来自吸烟这个混杂因素:吸烟和大量喝咖啡是相关的,烟草又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如果没有充分排除吸烟因素,癌症可能就会被赖到咖啡头上。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喝咖啡的人群罹患一些癌症的风险可能还比其他人更小。
综合这些信息,工作组就将咖啡从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中移除,挪到了第3类中(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人们依然可以安心享用咖啡——只要别太烫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