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我们熟悉的一种贝类。一盘滋滋作响的铁板烤蛏,点缀着清凉的初夏之夜。蛏子肉白皙而丰腴,顶端的“美人腿”轻柔飘逸,伸展之间分外妖娆。古人总是喜欢把美食和美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用“西施舌”来形容蛏子的美。
我国食用蛏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宋代。宋嘉定年间《风土志》中就有提到:“以渔为业。远则涉海,捕大鱼;近则采蛏、蛤、蛎、螺之属,以自赡给”。“蛏”,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帘蛤目,根据外观的不同,我们平常食用的蛏子可以非常笼统地分为细长直的竹蛏和短粗圆的毛蛏。
蛏子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南北沿海均有出产,也有大量的人工养殖。它们喜欢栖息于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内湾滩涂地带,在水深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浅海泥沙质海底也有分布。浙江宁海一带,面临三门湾泥滩,常年有淡水注入,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宁海自古就被誉为蛏子之乡。
蛏子喜欢在泥沙中挖洞生活,以其强有力的锚形斧足保持直立,并将身体大部分埋入泥沙中,只伸出顶端两根发达的出、入水管和外界保持交换:从入水管吸进食物和新鲜海水,从出水管排出残渣和污水。蛏子潜伏的深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较浅,冬季较深,深度一般为体长的五至六倍。
蛏子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论口感还是初夏前后的最佳,在滩涂泥沙里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和春天的进食,蛏子格外肥嫩饱满,肉质也有弹性。蛏子一般会在秋末开始繁殖,往后这段时间的蛏子味道寡淡,肚子里塞满了卵,煮熟后整个胖鼓鼓的,吃起来口感绵软,好似豆渣一般。
蛏子是无比亲民的美味,贝肉结实有韧劲,上好的蛏子水煮后便能透出微微的甜味。蛏子的做法多种多样,无论怎么做都很好吃。伴着初夏的微风,来一盘铁板烤蛏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