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只有空间与时间。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空间迅速的膨胀,即所谓的暴涨时期。当暴涨结束时,空间的能量被转化为物质、反物质和辐射。大爆炸产生的物质和反物质,正是由于物质多过于反物质,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这锅极热的“原始汤”经历膨胀并慢慢冷却下来,制造了物质(稍微多一点)和反物质(稍微少一点)之间的不对称。大爆炸后的380,000年,宇宙从电离转化成了中性。
宇宙继续冷却,原子核产生了,并最终结合形成了中性原子。宇宙早期恒星的形成,图中显示的是Messier78星云。在数以百万年后,这些原子在引力过度密集的地域聚集在了一起,并诞生了首批的恒星。SN1987a超新星的爆发丰富了周围星际空间的重元素含量。质量大的恒星很快的就耗尽了燃料,并在超新星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它们的牺牲充实了宇宙中的重元素含量。
在大尺度下,恒星团、星系以及更多的合并事件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尺度结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拍摄到的一个红外下的新恒星形成区域。在小尺度下,恒星的耗尽自身燃料后,经历循环,诞生了新一批的恒星。ALMA拍摄到的围绕着年轻恒星HL Tauri的原行星盘。盘中的间隔指示了新行星的存在。新一批的恒星包含了1-2%的重元素,其中一些形成了岩石行星。
一个年轻的恒星系统——Beta Pictoris,跟我们太阳系诞生时的时候类似。其中的一些行星位于母恒星的宜居地带,富含了生命的基本元素。众多行星的其中之一,在40亿多年前诞生,并孕育了生命。经历了演化、大灾难和灭绝,最终的幸存者——人类,统治了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