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科技新闻都在告诉你,2016年是“虚拟现实(VR)年”。所有科技巨头及其相关企业(索尼、三星、谷歌、微软、HTC),都在急冲冲地闯入VR头显市场。自从2014年Facebook出资20亿美元收购新生VR公司Oculus之后,记者和投资者便开始一同为铺天盖地的VR炒作贡献力量。
利用这种技术,外观如护目镜一般的头显会用图像构筑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你完全沉浸其中。在你随意转动头部时,你的“视角”也会随之变换——这显然十分适合用来玩游戏。如果身后也有外星人可以让你射击,又何必只拘泥于面前的那些呢?但是根据那些VR倡导者的说法,这项技术应用的下一阶段却是VR电影。福斯、迪斯尼和狮门娱乐(Lionsgate)均已投入了不菲资金,用于制作360度全景电影。
权威人士声称,这些令人身临其境的全景电影将让传统电影相形见绌。“就算是最杰出的电影作品,在本质上也是强加于观众的,”科技评论网站Digital Trends断言道,“摄影机的镜头要你看什么,你就得看什么。”呃,这谁乐意啊?科技博客Gizmodo则认为,今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展播的VR电影,恐怕会成为“钉向纸片戏棺材的第一枚钉子”。
(所谓纸片戏,就是对传统平面电影的蔑称。)
好吧。能让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的VR电影,将会取代那些枯燥又专制的平面电影。真的吗?假的。短期内的原因很明显。VR设备的价格仍很昂贵(Oculus Rift的头显要600美元,配一台兼容电脑的话还得再花1000美元)。现阶段的头显实在太沉,根本没法让人戴着它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此外还存在着技术上的挑战:拍摄一部VR电影,简直困难得不可理喻。
哪怕是拍摄一部平面电影,要避免灯光、剧组人员和车辆暴露在镜头里,也得想方设法费尽心思。现在要用摄影机进行360度的全景拍摄,所有那些设备、灯光和剧组人员又该藏到哪里去?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次要的,眼下有一道更大的难题尚未被任何VR制片商攻克,那就是观众的注意力。电影导演的工作并非仅限于引导演员,他们也要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他们会利用摄影机视角、灯光、选择性聚焦乃至音效等诸多手段来达成这个目的。每一名观众都是以相同的方式体验一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的,因为大家所目睹的画面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观看全景电影时,观众要怎么知道眼睛该往哪儿看呢?导演又能如何确定,观众们一定会往右看,发现反派人物身份暴露——如果当时大家都只顾着观察身后的汽车残骸?
这正是最早问世的部分VR电影存在的问题。《卧底》(Backwater)是汽车商宝马MINI赞助拍摄的一部全景微电影,片中的主人公将一名工厂工人推入一堆板条箱后,驾驶着汽车逃出了摄影机的镜头。当我还在盯着那名工人,想要确定他是否安然无恙时,(我所看的)画面外传来了一声撞击,我才知道自己刚刚错过了一个关键镜头。
有些VR电影会通过一些画面信号,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方向,譬如Oculus仿照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风格制作的VR动画《迷失》里出现的那只萤火虫,或者《纽约时报》在实验性VR平台的部分场景中添加的那些箭头。这实在是相当拙劣的手法。
现在大部分所谓的VR“电影”,都没有什么情节可言。就是有个人拿着一部全景摄影机,在某个有趣的场所(集市、轮船、体育赛事现场等等)四处乱拍,然后观众就在里面乱看。这种体验倒是身临其境,趣味横生。有些游戏也炫到不行。但它没有叙事性。这样根本称不上是一部电影。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项被预言将会改造日常生活的新型技术,往往会印证两条规律。一是新技术最终会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但极少进入寻常家庭;二是新的发明创造极少能像预言的那样取代原有用品,最多只是形成补充。
所以,市面上的确已有非常成功的VR场景、VR游戏、VR概念、VR看房和VR市景观光。也许哪天还会出现电影与游戏的结合产物。但是VR仍属于一种新鲜事物,就跟IMAX电影和那些液压驱动的“4D”动感座椅似的。在有人能找到办法统一VR观众所看到的故事情节之前,我们还是继续乖乖地观赏那些用线性镜头呈现、强加于观众的纸片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