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当然是吃粽子,说粽子品种丰富,人们往往想到它的馅料:蜜枣、豆沙、咸肉、蛋黄什么的。估计这两天其他公众号都在忙着解读各种馅料的粽子以及粽子的历史,那我就不抢生意了,今天干脆脱掉粽子的外衣,来说说粽叶。
粽子散发的清香味,源自包裹它的粽叶——这是古人在烹调实践中发明的。但中国从南到北那么大,人们包粽子所用的粽叶自然也就有和好多种,最常见的是箬叶、苇叶、芭蕉叶和荷叶。除了气味清香,它们还有着其他过人之处。
箬叶:粽叶正宗,出自江南。箬(念弱)叶是箬竹的叶片,如今人们包粽子用的大都是它,因而它也成了粽叶的代名词。箬竹是一种灌木型的矮小竹类植物,主要生长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因其叶片柔弱,故而取谐音得名“箬竹”。尽管箬竹个头不高,叶片却着实不小,通常有40厘米长、10厘米宽,并且韧性很好。
苇叶:北方的药叶。北方虽然鲜有箬竹生长,但也不缺乏能包粽子的粽叶。在一些靠水的滩涂湿地,岸边经常生长着繁茂的芦苇。芦苇叶子也属于宽大型,叶片能长到三四十厘米长,七八厘米宽,且略带清香,包粽子正合适。只不过,它包粽子的历史比箬叶晚,是从明代才开始的。
芭蕉叶:熟了才会香。芭蕉只热带地区才有,它的叶片生得“霸气外露”:往往一片叶子就有2米多长,30多厘米宽。想象一下,如果用整片芭蕉叶来包粽子,包出的一定是个“粽王”。只是,好像并没有人这么做过。
荷叶:配菜解油腻。荷花南北皆有,因为自古许多文人雅士都钟爱它,将其广植于各处水塘、湿地之中。人们爱赏荷花,喜食它的根(藕)和籽实(莲子),自然也没忘记对荷叶加以利用。大而圆的荷叶在饮食中出境率,相比前几位要高多了:荷叶粥、叫化鸡、糯米鸡……这些美味与荷叶搭配,无不是想借它清香之气,为自己提香,用它包粽子也是看中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