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理念的奠基人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195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回答“机器能思考么?”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通过对话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无法分辨,则认为机器可以“思考”。
然而,人性是否等同于智能?科学实验展示了另一个视角:对于人性、意志及目的的感知和判断往往取决于运动,尤其是协作的运动。协作可以是自身局部运动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协作。
以此为基础,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协作的模仿游戏”,让参与者与“虚拟同伴”进行运动协作。结果显示,约52%的参与者认为协作的同伴是真人。当感觉协作的同伴是人而非机器时,参与者有更强的情绪反应。
运动、情绪和人性三者密不可分。社会性动物与同类在情绪上的交流对个体的生存至关重要。通过接近人类的运动学特征和社会协作性,“虚拟同伴”得以触动人类参与者的“心弦”。
人性和社会性紧密交叠。图灵测试本身可能是一场“社会协作游戏”,而“思考”又何尝不是大脑中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