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图书馆,也是收集人体资料最多的信息库。从馆内的资料中收集编纂的《人体年鉴》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闻的有关人体的最惊人的统计数字和奥秘。人的大脑约有100亿个神经细胞,比体内任何其他组织所含的神经细胞都要稠密。在人的大脑内,从一个神经细胞到另一个神经细胞间最快的神经冲动,速度为每小时402千米。
人的心脏终生不停地泵出浇灌生命之花的血液,一个健全的心脏可以不需维修地连续工作100多年,每天泵出的血液达6~8吨。按照如此效率,大概三年半的时间,人体心脏所泵出的血液,就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水泵,能够如此经久地运转而无需维修。人体的新陈代谢大部分是化学变化。
在数百种称为“酶”的催化剂的管理下,数也数不清的化学反应,按照一系列严格复杂的方程式,一步步地依次进行,一方面合成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另一方面又不断分解掉种种有害毒物。没有一本化学巨著能完全写出这些反应的方程,也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完全重复所有的反应。这一切一切,绝大多数都是在只有1.5千克重的肝脏里进行的。这里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化工厂。人的堂堂七尺之躯,全要靠骨骼来支撑。
骨骼虽然是空心的,但有着许多适应力学要求的纹理结构,所以分量较轻且很坚固,每平方厘米的骨头足以承受1.5吨的重压,一点儿也不亚于花岗石。说来有趣的是,构成这样坚实骨质的材料中,竟然有1/4是水,坚硬的钙质只占重量的一小半,其余则是胶质等软组织。假如用盐酸溶去钙质,骨骼就可以变成任意弯曲的软管了。美国西北大学的神经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身体对于马上就要发生的大事具有预感能力。
人的生理活动会在“未来事件”发生前10秒左右产生明显变化,比如心跳加快、瞳孔缩放以及脑部活动变化等。在大多数试验中,一些令人恐惧的画面会随机出现在参与者面前,参与者会在10秒前感应到它的出现。美国西北大学茱莉亚·莫斯布里奇与其同事分析了24项研究。他们发现“预感”效应的确存在,人的生理活动的确会在大事件发生前几秒出现变化。
这表明,人类身体潜意识中能感觉到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即使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过,莫斯布里奇等人认为,这种“预感”效应符合自然法则,并非什么超能力。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白天爱犯困的老人,与那些白天精力充沛者相比,更容易患心脏病,而且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更高。研究者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午睡对于老年人并不重要。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们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和综合。
由于脑细胞活动量大,因此需要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要把它泵出血液的1/5供给脑组织,在紧张工作时对氧和营养物的需要量更多。所以说,活跃大脑的新陈代谢要靠强有力的心脏功能来完成。而心脏完成这一特殊功能,也得依赖人体的两大血液循环。肺循环可使得含氧量低的静脉血在肺内获得充足的氧气,并通过心脏的搏出流向动脉血管;而体循环则可以促使动脉血向组织和脏器流动,以保证它们新陈代谢的需要。
当心脏出现疾患时,上述的两大血液循环都将受到影响,其中大脑对此最为敏感,它的能量和氧供不足,就会使人昏昏欲睡,精力不济。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科学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身体反应:早晨4时,是通宵夜班工作效率最低的时候;早晨6时,是最容易感受风寒的时候;上午9时,是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的最好时间;中午12时,是胃液活跃,最宜进食的时候;下午2时,是精神疲惫,处理重要工作感到吃力的时候;下午5时至晚上9时,是思考力最为敏锐和畅快的时候;下午6时,是牙病患者牙痛的时候;夜晚11时,是夜班工作比较容易出差错的时候。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报告指出,人体生物钟机能同其他动物一样,受人体感光细胞控制而非大脑,其关键就在膝盖后方部位,只要以强光照射该处,即可神秘地前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实验显示,只要用明亮的光线,照射人体的膝盖后方,即可将生物钟前后调整3个小时左右。换句话来说,时常长途飞行而深为时差调整所累的人,如运动员,可以在膝盖后方系上照明器材,于飞行入睡时进行调整,在下机前再把生物钟调整过来。
实验显示,未来不但时差可以如此调整,凡是季节性的情绪低落、睡眠习惯混乱等,也都可以据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实验显示,眼睛固然是人体最重要的视觉器官,但却与生物钟的调整无关,因为即便是盲人,在长途飞行后同样会有时差困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