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高招公平终将损害所有人的权益

作者: 陈志文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5-26

江苏湖北高考招生计划调整引发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选择性讲公平和只讲理论正确性而不顾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江苏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下降、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分层和贫困生上好大学机会降低等背景,指出江苏高校调减招生计划的必要性。文章还讨论了公平的实现应是渐进的,不能只讲绝对的公平,强调了公平的实现需要考虑手段和节奏。

最近江苏湖北高考招生计划调整一事,沸沸扬扬多日,家长有自己的诉求尚能理解,但是随着名人专家舆论的加入,关于教育公平,尤其是高考公平的争议,出现了两个严重的现象,第一就是选择性讲公平,只讲对自己有利的依据与道理,而罔顾另外的不利数据,目的还是维护自己认为的公平;第二,就是只讲理论的正确性而不顾实际情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主张高考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这样最公平。

在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了解此事的发生背景与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出生人口连续下降,中小学生人数也在全面下降。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后,就开始了连续5年的下跌,近年开始企稳。江苏的高考报名人数最近几年连续下降,尤其是今年,报名人数仅为36.04万,同比下降8.27%,也是连续第六年下降。与最高峰2009年的54.6万人相比,已经下降近20万人。

但与之相关的是,江苏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校总数已经雄踞全国第一,211高校总数也领先于其他省市。江苏高考录取比例在此背景下,也连续增长至去年的88.8%,逼近90%。如果江苏不采取措施,不要说降低招生计划,就是不增长,也将面临生源危机,即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的情况。

也就是说,江苏高校,不得不调减招生计划,至少适当调减在江苏的招生计划,把更多计划改投其他生源较好较多的省市,这也是高校自身生存法则的需要,毕竟没有一个好学校愿意把高考成绩最后的10%、5%都招上来。我们动辄讲高校的自主权,这点权利还是应该有的。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层越来越严重,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寒门难出贵子”,尤其是穷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降低。

近几年国家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一些重点大学纷纷出台助学计划,增加贫困生上好大学的几率。正是在这种双重背景下,才有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这个文件。江苏湖北等地有较多的高教资源,同时面临生源下降,招不到足够学生,好学生,就有了把一些招生计划调减到其他省市的需要。学校有发展需要,国家有平衡调控需要,于是就走到了一起。

一些考生家长,并没有充分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误以为是把既定的招生指标拿走了,认为本地考生的利益因此受损,大呼不公平。尽管,此事经江苏省教委,教育部一再澄清,言明江苏的高考录取比例,本科录取比例不会降低,也就是说,上大学与上本科的机会不会降低。但家长们更愿意相信流言,甚至不管、不看真实的数据。

当然,家长焦躁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担心自己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降低之外,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招生指标,不给外地不就给江苏了吗?只是,这个担心的基础并不完全存在。就如前面所说,第一,高校不会继续投入大量招生计划给江苏,尤其是好学校,质量再高的省市,高考成绩最后的10%、5%,恐怕大家都不想要,教育部也无权强压学校。都上了好学校,好学校也就不值钱了,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第二,应该说并非是从原来的锅里拿走,而是一个专项计划与指标。

其实,此前多年,各地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今年这样正式。上海北京很早就在逐步减少招生计划了。我们不能选择性地用数据讲“自己的公平”在这场争论中,最有意思的是公平两个字。在这次争论中,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各种人都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数据与事实讲自己的公平,自说自话,而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两边的数据都摆一摆,不能只说其一,不说其二。

比如江苏的家长说江苏考生录取分数高,北京上海的低,核心是在说上大学的难易程度。但实际从录取比例看,江苏录取比例88.8%,是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的80%左右的录取比例的,也就是说江苏孩子上大学绝对机会反而是高的。

但反过来,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即北京上海的本科率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全国平均是50%多一点,北京大约是70%多一点,上海也差不多,但还到不了倍数关系,江苏本科率比北京低不了多少,于是大家也都回避谈这一点,反而聚焦在一本率上。

对于一本率,我一直不赞同去比较,原因就是,什么是一本学校?一本二本的划分,是各省在招生录取上的一个技术操作,原则讲,全国没有一个省市的一本二本学校名单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个省是一本,到那个省可能就是二本,根本没有可比性。更何况,北京上海等有区域优势的高校,即便被列为二本,其录取分数也往往超越了一本,又如何计算?北京的孩子上北大清华机会的确要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客观事实,不应该否认。

但是如果换一个维度看,似乎就是北京吃亏了。北大2015年在京投放186人计划(不包含保送等其他渠道招生),但是总招生计划为3665人,占比只有5%。在江苏招收173人,占比4.7%。清华2015年招生3372人,在北京投放170人(不含其他保送特长等),占比同样是5%。即便加上其他渠道方式录取的,北京孩子占一些优势,实际比例会高一些,但最后的占比也不可能突破10%。

南京大学也是部属211、985高校,2015年在江苏招生848人,已经占全部招生总量3300人的25.7%。但南京大学在京招生只有50人左右,占比只有1.5%,同样是部属重点大学,按一把尺子考量的话,显然是对北京考生不公平的。

部分高校当地、外地录取计划(单位:人)北京大学2015年 1177(市外) 186(市内)2014年 1181(市外) 200(市内)清华大学2015年 1486(市外) 170(市内)2014年 1565(市外) 197(市内)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80(市外) 2778(市内)2014年 940(市外)2830(市内)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580(市外) 1115(市内)2014年 645(市外) 1064(市内)南京大学2015年 1879(省外) 881(省内)2014年 1737(省外) 815(省内)当然,北京也不要觉得委屈,如果换另外一把尺子,即绝对人数的话,北京就不吃亏了。

江苏有30多万考生,北京只有其1/6-1/5。因此,关键是看你如何看,站在谁的角度看。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角度看,选择性看,全国各地都有苦水,都会觉得不公平,但是你沾光的地方怎么不说?

选择性地看,都是不公平,全面地看,就不一样了。从全国去看,江苏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绝不是靠后的,而是前几名,从一些考生大省但又是高教薄弱的省份来说,江苏对于他们,恰恰是不公平的。在这场争论中,我更想强调,不能罔顾事实谈公平。比如某媒体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有人做了一个大标题,意思是说北京在西部的教育扶贫中不出血,一毛不拔。这种观点完全是罔顾事实了。

北京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上,目前肯定是全国最低的,一般在10%,和其他部属高校在当地动辄25%,甚至30%的比例相较,恰恰是出血最多的。北京市属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率先大幅度去外地招生的。截止到去年,北京市属50余所高校大约1/3的招生计划,都投放到了外地。反而是有些省市,因为种种原因,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更不要提给北京提供上学机会了。

也就是说,北京恰恰是输出最多的之一,而不是最少的,更不是一毛不拔,不输血。这种措辞都是哗众取宠,有严重的误导,唯恐天下不乱,不可取,不可信。

我并非是为北京上海辩解,北京上海孩子上好大学容易,这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原因也可以做些分析。一方面,这一事实背后有综合的历史原因,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调整,压缩。

最高时,北京一些高校在北京招生比例也高达20%多,但是经过多年调整压缩,已经大幅度减少至10%左右,甚至更低。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源有相对的竞争优势,整体素质较高,高校相对更愿意在这些地区招生,这也是高校权利之一,并非政府部门强压的。

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可行吗?高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方案设计不是第一次提出,至少20多年前高考改革时就有人提出过,今年两会上俞敏洪也再次提出这一方案。但是此次事件恰恰说明了这个方案的不可行,果真去搞,届时,就不是一个地方的家长围堵政府,可能会出现极端事件。因为教育资源分布本身不平衡,在高度竞争的高等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分配都有不公平的问题。

在这里不能系统地谈这个方案的不可实施性,只简单说三点。我们的高校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除了教育部直属的70余所外,还有其他的部委的。绝大多数,也就是2000多所都是地方高校,从管理与财政支持上,地方的高校是以地方为主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那么大家也就明白基本道理了,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地方利益如何保证?当然,有人提出北大清华等这种学校应该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表面看最公平,但真的是吗?

这也就涉及到所谓社会分层的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强,分数就会偏高,即便是在同一个省市,不同阶层的人因为拥有资源不同,最后受教育机会就不同,尤其是好的大学。这样下来,中西部落后地区上好大学的机会必将越来越少。屡禁不绝的高考移民本来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表面公平背后的实际不公平。操作上呢?我们先不论这种考试录取的复杂性(部属高校单独考试招生),就说公平性。

1990年代有过研究,同一张卷子,不同地区的人阅卷,都会出现明显差异,在分分计较的今天,如何确保?在这问题上,理论可行,并不等于实际可以操作,理论正确,也不等于有可实施的方案与条件。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无视因为历史等综合因素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显性失衡,恰恰是我们需要承认并面对解决。北大,清华在北京的招生量与10余年前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这本来就是一种进步,是公平的进步。

我们绝不能只讲绝对的公平最近几年谈到教育公平,我给很多人讲过美国的平权法案在高校入学上翻烙饼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获得空前成功,平权法案应声出台。这个法案的核心,就是要保护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的权益。在高校的入学上,核心就是需要给予不同族裔照顾,甚至核定比例。非常像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加分照顾。

这个法案实施没有多久,1972年,白人学生贝基在连续两次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名落孙山后,将加州大学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发现,医学院100个录取名额中,有16个特别名额专门留给了黑人等少数族裔学生,而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的成绩远不如自己。他认为,这种照顾少数民族的措施实际上又开创了新的种族偏见。

此案一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后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判决,但最后加州大学据此废除了平权法案在加州大学的实施,此案也成为反“平权法案”的标志性案件。

白人说他受到了歧视,这实际看你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最近几年,美国掀起了一场否定平权法案的风潮,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近10个州废止或者修正了平权法案在高校的实施。当初通过平权法案,是为了公平,现在废止,也是为了公平。未来完全废止,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美国白人占比在逐年下降,据说2050年将下降到不足总人口的50%了。

2014年美国加州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编号为SAC5的宪法修正案提案,目的是保障拉丁裔学生的入学名额,而不是任由亚裔“占据名校的多数名额”。平权法案取消后,以华裔为代表的亚裔迅速占领加州各大学,据说,平均占到了30%,甚至更高。但在加州,第一族裔,恰恰是拉丁裔。但此法案最后在亚裔的激烈反对下,未能最后通过,半途夭折。

公平,我们绝不应该,也不能谈极端公平与绝对公平。平权法案的故事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

从白人看,平权法案是不公平的,从黑人角度看,平权法案当然是公平的。今天的江苏招生计划一案,与此不有某种类似吗?另外,公平的实现,一定是渐进的,不仅要从历史上去看,也要横向比较,看公平的进步。比如江苏的高考升学率一直稳步上升,比如现在全国的录取比例都接近或者超过了北京上海,这难道不是公平进步吗?同样,全国各地录取比例已经从10几个甚至20几个点,缩小到5个点之内,难道不是公平吗?

在公平的实现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手段,节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公平,就是打破过去的利益格局进行再分配,你是一大刀切下去,天翻地覆,还是一小刀,一小刀地切,最后实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平。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说,不能只从道义正确,理论正确做事情。我们对西方民主社会有一个描述:妥协。妥协的目的,就是各方利益诉求的相对平衡,而不是快速完全的实现,这是成熟社会的成熟做法。

高校招生上的种种不平等,不合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不公平,不合理,都在逐步缩小,更趋于合理。此次江苏招生计划的纷争,让我们再次警醒,在公平的问题上,任何的单方公平,绝对化公平,都是要不得的。在造成社会撕裂的同时,会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与社会动荡,最后损害所有人的公平与权益。

UUID: 0778ca74-20e7-4510-bf10-bd571ec9fb9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5-26_绝对的高招公平终将损害所有人的权益来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