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从“文人相轻”到抽象美
在近日由《文汇报》文汇讲堂和《知识分子》联合主办的“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的演讲和对话活动上,演讲者之一物理学家张双南所谓“没缺陷不常见”的美学理论受到了另外两位与会嘉宾的“无情批判”。张双南专门为《知识分子》撰文描述了这场令他感到“心花怒放”的思想交锋。他认为,没有争论、没有批判、没有围剿的学术是悲哀的学术,是濒临死亡的学术。
最近,我在上海参加了由《文汇报》的“文汇讲堂”和“知识分子”联合主办的“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的演讲和对话活动,相关报道已是铺天盖地,现在终于回归平静,于是我写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
在演讲之前,我就请将对我报告做点评的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和下午一同对话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一定要狠狠地批评我的美学理论。我的报告是此次活动的第一个。在我花了大概一个小时讲了我的“没缺陷不常见”的美学理论,以及在鉴赏引力波和广义相对论之美的应用后,杨教授果然给予了全盘否定,并做了激烈的批评。
午餐的时候,我和杨教授继续愉快地交流,杨教授表示,用“没缺陷不常见”判断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形式美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艺术的抽象美,因为艺术经常表达的主题是有缺陷的,也很常见的,这是杨教授在点评时所列举的反例,艺术的美应该体现在对生命的感悟。
活动结束后杨教授在嘉宾群里发来了他的一个学生的评论:“张双南老师举了维纳斯的例子,讲了一番道理,但是他的理论没法解释罗丹的雕塑《老妓女》,她的形象是有缺陷的,也是常见的,但是这个雕塑是千古名作。”
有趣的是,活动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听众的来信,大部分都表示赞同我的美学理论,诸如,您的美学理论是没缺陷不常见的理论,以前上美学课听得稀里糊涂,这次终于搞明白了,等等。也有听众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听众都赞同我的美学理论,但是几乎所有的嘉宾都反对,是不是文人相轻?
事实上,在有据可查的人类历史上,几乎任何一个新思想、新学说和新理论,在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必然会遭到当时学术界的全面围剿,人文学科如此,自然科学也如此。不受学术界围剿而是全面欢迎和歌颂的理论,不是肤浅就是有别的原因,它不会有多么英明。
回到杨教授和他的学生用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女》作为反例,质疑广义美的判断法则:没缺陷不常见。从公开的资料上可以找到,《老妓女》的原型诉说了一个叫罗米埃尔的交际花,曾往来于巴黎上流社会,当她把最后的一点风情卖给底层人后,等待死神的来临。罗丹用他敏锐的眼睛,捕捉到这令人唏嘘而又悲情的场景,于是用一把冷刃刻画出一个丑陋、恶心、忏悔的躯体,让后人慨叹。
事实上,这和杨教授所说的美的艺术品,能让人对生命感悟是一致的。杨教授的学生说“她的形象是有缺陷的,也是常见的”,这当然没错,但是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她的形象美,而是艺术品的美。这也是传统美学研究常犯的错误,把艺术品和艺术品所表达的主题或者对象混淆起来。艺术品的美并不等同于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容美。
因此抽象美虽然也满足“没缺陷不常见”的判断法则,但是更难体会,而且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和见识不同,也会得出不同或截然相反的结论。而这恰好就是审美的两个要素作用的结果:审美者的价值观来判断审美对象是否没缺陷,审美者的见识来甄别审美对象是否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