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大家就总想着吃些清凉爽口的食物。凉粉,绝对是个好选择。更妙的是,它还很百变,不仅能做凉菜,也能当零食,口味还可甜可咸,甚至是麻辣、酸辣味的。但你知道自己吃的是哪种凉粉吗?那些看起来一样的弹软冻状物,却有着不同的来头,作为博物界的美食家,我吃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坊间传闻,凉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而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
当时描写汴京(今河南开封)民俗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第一次记录了凉粉这种吃食。书里说它是用绿豆粉制作,而且一定要放凉了才吃,故而得名“凉粉”。此后的千百年间,人们发现用红薯粉、大米粉,甚至某些草植、海藻等其他原料,同样能做这种半透明的弹软冻状食物,它们都沿用了“凉粉”这个名字。
但不论用哪种原料做凉粉,第一步都是要把它熬成黏稠的汤水,才能具备凝结成“冻”的可能,因为这是为了让原料发生化学变化——这些原料在化学上都属于多糖类物质,遇水受热会先形成黏稠的“胶体”,而后随着温度降低,胶体分子间发生聚集,形成网状结构,并把水分子包裹在网中,造成了它凝固却不失弹软的质感。这个过程跟晶体结晶类似,所以它在色泽上也如晶体般半透明。
不过不同原料的多糖不同,所以在凝结时含水量也不同,就导致了凉粉的韧性不一样——多糖分子的结构越平直,能形成的网格结构就越小,使得被锁住的水分子也就越少,韧性自然更强。像以直链淀粉为主的大米粉所做出的凉粉,就比用富含支链淀粉的红薯粉做的要硬实些。凉粉按制作原料可以分为三类:淀粉类、草植类和海藻类。如此跨界的原料,自然让它们的样子和口感各不相同的,再加上不少原料都属于各地特产,也让凉粉有着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