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喜欢把食物当作安慰、激励、奖励或是惩罚孩子的手段,他们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但是这种想法真的正确吗?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过度控制孩子进食行为的家长实际上在无意地教孩子把食物和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些孩子日后可能会“情绪化地”进食。
情绪化进食的征兆包括因为情绪或者生活事件的变化而进食,而不是为了填补饥饿感;感到进食的强烈冲动;对于特定的食物有强烈的偏好;比平常吃更多的食物;在不正常的时间进食,比如深夜;超重;对于进食感到羞愧和内疚;在感到巨大的压力时偷偷摸摸地进食;偷藏食物。
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的Claire Farrow博士和同事研究了家长喂养孩子的行为,并追踪了这些孩子3岁到7岁期间的情绪化进食行为。他们发现,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用食物作为奖励或者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的话,那么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就更可能用吃零食而不是玩玩具的方式进行排解,也就是说孩子情绪化进食的可能性更高。
儿童以及青少年情绪化进食的可能情绪因素包括愤怒、无聊、生活事件的变化、困惑、抑郁、挫折、孤独、失落、怨恨、压力,有时积极的情绪,比如快乐也会诱发情绪性进食。现在儿童的肥胖率很高。如果能够理解孩子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来源的话,或许能够降低他们的肥胖率。
阿斯顿大学的心理学高级讲师Claire Farrow博士表示,“家长有保护孩子不吃垃圾食品的本能。但是却常常把食物当作安慰孩子的疼痛或者奖励孩子的手段。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我们希望通过食物来让孩子应对不同的情绪,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中鼓励孩子情绪化地进食。”孩子小时候对食物形成的情绪性认知可能有长期的消极后果,所以家长教导孩子使用食物来作为安慰的行为可能会起到和预计目的相反的结果。
怎么应对孩子的情绪化进食?首先,让孩子思考情绪化进食的原因,然后用其他活动来替代。比如,如果孩子感到无聊或是孤单,可以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如果孩子感到压力大,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跳舞或者听一些放松的音乐,直到进食的欲望消退;如果孩子感到疲劳,可以让他早点睡觉,因为疲劳和饥饿感有些相似,孩子可能会把疲劳错认为饥饿;如果孩子用进食来逃避一些任务,比如做作业,那就得和他讲讲利害,然后让他老老实实地做作业。
其次,让孩子写下导致他情绪化进食的情绪。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记录饮食和情绪的小本子,每次当孩子控制不住想要进食时,都先得把当时的情绪记录下来,然后再写下吃了的东西和数量。通过这种记录的方式,孩子可以意识到情绪和进食之间的关系,他可以用这种信息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化进食行为,并用其他活动进行替代。当然最关键的是,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把食物当作奖励或者安慰的手段,这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将来的情绪化进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