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上经常会忽然兴起某种风潮,比如这两天流行所谓的“选择体”,一夜之间,朋友圈里充斥着这样的选择题:对方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扔来了一个“选择”。其实,这样的“选择”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在英文中,它们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称谓——“霍布森选择”(Hobson’s choice)。
“霍布森选择”得名于16-17世纪一位名叫托马斯·霍布森的英国人。据考证,他曾在剑桥经营过一家马匹出租店,店铺规模不小,有40多匹马。马的数量多了,自然有优劣高下之分,客人都希望租到最好的那匹。为了避免好马被过度使用,老霍灵机一动,订了个规矩:顾客要么选择租走最靠近门的那一匹,要么选择什么不租。显然,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老霍的目的不过是限定顾客能租哪匹马而已。
这个突发奇想的脑洞到底有没有帮助他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霍布森选择”在他的那个年代就名声大噪,以至于演变成了一种习语流传下来,指代那些包装成选择的样子,但其实并没有提供自由空间的“选择”。朋友圈里的“霍布森选择”大多只是开玩笑,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自由选择这件事确实很重要。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结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论是缺乏选择,还是选择太多,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哪怕是虚假选项也比没有强。首先说说缺乏选择的情况。根据心理学家爱德华·戴西和理查德·莱恩所总结的“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是人类的三大基本需求之一。所谓自主,指的是一个人能否掌控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以及身心健康;相反,只要有机会做出自由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无足轻重,甚至可能是一种幻觉,我们依然会心情愉悦,甚至过度乐观。
但选项太多了人也受不了。从没有选择到有选择的变化,确实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但是,这种提升并不是没有上限的。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过度选择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选项太多时,选择就变成了一项苦差事,反而会让我们不幸福。在这方面,心理学家西纳·因加尔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研究人员给食品店的顾客提供了试吃果酱的机会,果酱的口味数量分为6种或者24种两种条件,统计被试试吃的果酱种类数,以及试吃之后是否会真的掏钱购买。结果显示,无论备选项有6种还是24种,被试都只会品尝其中的一两种。此外,选项的数量会影响到人们的购买意愿:在6个选项的情况下,有30%的人真的购买了其中的一种;而面对24个选项,却几乎没有人掏钱购买。可见,选择太多也会变成一种烦恼。
选项数量超过了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就会导致决策困难,幸福感也会降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选择过载其实正在变成一种常态——当你面对着外卖app里的几百家店铺,不知道该挑哪家时,也许会回过头来感叹霍布森的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