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童鞋喜欢到厦门鼓浪屿消磨时光,这里有迷人的南洋风情,还有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海鲜。其中有种螺尤为吸睛,螺壳足足有一个椰子大小,有7,8斤左右,就算是小的也可装满一个塑料餐盒,只消一个,就能让人“大快朵颐”,当地人叫管它叫鲍鱼螺、响螺或是瓜螺等。一般都是用青红辣椒和蒜蓉一起烤着吃。
莫怕,今天多肉君不是来抱怨鼓浪屿的海鲜多么难吃,而是和各位吃货安利这种几乎是国内可以见到的最大的螺,也就是今天物种日历的主角——椰子涡螺 Melo melo。它应该是拉丁学名最好记住的物种之一吧,属名和种加词都一样,melo 发音似“美乐”,翻译过来就是甜瓜的意思。因为其椭圆状的外壳黄色,就像个成熟的番木瓜,所以又被叫成“木瓜螺”。
椰子涡螺表面光滑,无壳饰,一般有层灰褐色壳皮覆盖,脱落后的螺壳呈木瓜黄色。幼体壳表多见横行排列的黑褐色斑块,成体则少见。椰子涡螺螺塔不明显,螺旋部短小,被硕大的体螺层包被着。壳口宽大而无口盖,内唇有发达的轴襞,外唇很薄。椰子涡螺栖息在热带或者亚热带温暖的浅海砂泥底,喜食小型贝类及其他底栖生物。
一般分布于南中国海,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皆有出产,国内见于福建、两广和台湾,曾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不太常见。椰子涡螺壳大色美,一直获得贝类收藏家的青睐,还经常被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出售。椰子涡螺最显目的部位,还是它那肥厚硕大的腹足,这也是让吃货心心念念的食用部位。腹足外面有层黑黄相间的外套膜,据说非常坚硬,食用的时候应该将其剥除。
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斑马纹出水管,配上黄色的外壳,这样大胆的撞色穿搭在海里是不是有点儿时尚啊?回到前面,椰子涡螺真的有这么难吃咩?但凡老饕都知此螺为上好食材,所以肯定是料理方式不对咯!不过一般人买到此螺还真是一脸懵逼,肉和壳结合得特别紧密,咋取肉呀?是的,这个工序还真的有点麻烦。
很多新手直接把螺兜在塑料袋里,使劲往地上摔几下,或者干脆拿把锤头,哐当几下把壳敲碎,捡起来拾掇拾掇大块的碎片,把肉块用水冲洗干净。这样肉是被你取出来了——不过美丽的螺壳也被你折腾坏了,并且螺壳碎片容易粘附或者嵌入肉身,清理起来也特别麻烦。不过新手稍安勿躁,还是有些窍门可以安利给你滴。
相传闽南地区鱼贩的做法是用秤钩挂住其腹足,往上吊一段时间,因为椰子涡螺的螺旋部短小,内脏抓的不牢,没啥力气,这样长时间被倒挂着,螺尾受不了螺壳的重量就自然会松开了,只剩完整的肉在钩子上挂着。此外,秘传餐馆大厨料理此物,采取一种高明的“火取”法,在火炉的炭火上覆上冷灰或者干沙子,将椰子涡螺塔部位插入其中,这样一受热,腹足肉就会往上伸,这时可趁机用工具旋转地将螺肉完整取出。
费劲取出的螺肉,剥去表面那层斑纹外套膜,露出白嫩好肉体,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料理啦!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西芹百合炒螺肉”,把新鲜螺肉用沸水汆下捞出,旋即将螺肉片成薄片备用,注意螺片越薄越好。随后先把西芹和百合炒至半熟,加入番薯粉勾芡,芡汁烧开把螺片下锅,加入调味料,快速翻炒几下即可出锅。此法做出来的螺片脆韧多汁,鲜爽可口,口感和鲍鱼差不多。还有一种做法,没有那么考验厨艺,但风味依旧十足。
把螺肉切丁(甚至不用去外套膜),和排骨或筒子骨,虫草花一起用高压锅压制半个小时左右,一碗鲜爽无比的螺肉排骨汤就这样大功告成啦,依照此法,螺肉柔韧弹牙,汤头更是鲜的舌头都要吃下去!甚至于,把整个螺肉烫熟,无需任何配料和调料,捞起浸入冷水,而后取出来快速切片,蘸着酱油和芥末吃,这样的吃法还原了椰子涡螺来自海洋的原汁原味,螺片那滑嫩的口感,鲜甜的滋味,不禁让人产生舌吻一般的缱绻之感。
椰子涡螺好吃,但是吃的时候要当心!当心什么??飞来横财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哦。先前已经有多次报道,有些幸运儿在料理或者食用椰子涡螺时候发现“珍珠”,颜色有黄褐色、橘黄色等等,有人戏称是发现了“燃烧的珍珠”。这其实是椰子涡螺的钙质结核,并非珍珠,因为不具有珍珠质层,宝石业界根据其学名发音称为“美乐珠”(melo pearl)。
不过椰子涡螺会产生美乐珠不足为奇,其原理也就是螺体遭受异物入侵而启动的正常防御功能的偶发产物而已。美乐珠作为一种高档宝石,个头以硕大浑圆为上,色泽以熟透的番木瓜那种橙色为佳,品相好的还具有亮丽的瓷状光泽和独特的火焰纹路,像极鸟山明《龙珠Z》里面的龙珠,和华人传统的龙文化不谋而合,因此受到狂热追捧,加上椰子涡螺的产珠率非常之低,市场品相好的相当少见,因此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