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理解植物?

来源: 《环球科学》儿童科学教育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16-05-13

本文通过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孩子们如何理解植物的生物属性和心理属性,展示了孩子们在类比和拟人化思维中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对植物本质属性理解的深入。

植物为世界增添了许多缤纷的色彩,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宝贵礼物。植物们虽然不能运动,但仍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植物和人都具有生长、衰老、死亡等生物属性。但是人能思考,具有情绪状态和感受等心理属性,而这是植物没有的。那么孩子是否能够认识到人和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上周的活动中,我们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三个问题:1. 一阵大风把小树的树枝吹断了,小树会感觉到疼吗?

2. 太阳快把大地烤干了,老爷爷走过来给小树浇了水,小树会感到开心吗?3. 你觉得小树需要睡觉吗?前两个问题属于心理属性的范畴,后一个问题属于生物属性的范畴,来看看孩子们都是怎么说的吧!图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小树也有类似人的疼痛感觉和情绪感受,说明孩子在判断时确实将植物类比于人,把人具有的一些心理属性推广到植物身上。

特别是在第二题的问题情境中,孩子更容易依据自己“口渴时喝到水很开心”的生活经验,来类推“有人浇水小树会感到开心”,产生了更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在对“睡觉”这一生物属性的判断上,回答“需要”和“不需要”的孩子基本上所占比例较为均衡。

认为“需要睡觉”的孩子(19人)主要给出了下面四种理由:除了类比人的感受(会困、会累),孩子们还会从功能目的性的角度来解释“睡觉”这一生物现象的发生,即睡觉对植物来说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可以“长高”、“会有营养”、“保存热量”等。

而认为“不需要睡觉”的孩子(16人)则主要给出了这些理由:小朋友们似乎根据生活经验对“睡觉”这一活动形成了一种图式——睡觉要有暖和的小床和被子,要躺下来,还要闭上眼睛——并且从这些外在因素和行为特点来解释“睡觉”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没有认识到这一活动是由生物的内在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总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发展,认为植物具有心理属性的孩子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认为植物具有生物属性的孩子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对于植物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更好地区分植物和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啦!

UUID: f0625947-27b5-41d2-aef6-1170a67385f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pdf2txt/2015-2016/2016-05-13_“孩子如何理解植物?”萌宝答案大集锦“孩子如何看世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