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回国的14年里,称自己更如鱼得水地“继续做着在美国开始却无法完成的天文研究项目”。采访前,他刚匆忙结束一场关于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国际会议。上世纪末,完成粒子物理博士后研究的他转行进入美国太空总署马歇尔飞行中心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并于1994年发现一个重要的黑洞并且随后于1997年提出了一个目前广为使用的测量黑洞自转的方法,引起学界轰动。
无论是学术转战,抑或是此后回国,他都在仰望星空中寻找一种“美”的科学,而儿时的科学家之梦则蜕变为如今的入世追求,于脚踏实地中呼唤科学应有的精神。
1979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城的张双南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4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师从何泽慧和李惕碚攻读硕士,随后于1986年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高能天体物理博士学位。
1989年,张双南再次飞跃大洋,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粒子物理的博士后研究。1992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张双南面临就业的抉择,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石油公司、计算机产业都以高薪吸引着就业群体。意外的是,导师的一句“我觉得你应该争取继续做学术,天体物理比粒子物理有前途”的劝诫让告别了三年的领域再次回到了张双南的生活中。
从小被父亲逼着背古文的张双南,直言自己是个“不会背东西”的人。
虽然自己是个科学家,但他向记者透露“办公室里放的都是专业书,家中却都是人文书”。在许多演讲与采访中,他常常谈到对“美”的追求。大学期间某一次,自己和同学一起去承德游玩,路过卖玉米棒子的摊位,一个大妈感叹:“城里人多傻!放着细米白面不吃,高楼大厦不看,来这里看土堡,吃玉米棒子。”张双南讲着故事,笑着说:“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经历不同,审美也会有很大差异。”然而美学的书籍并不能回答他的很多疑问。
有些学究的他,开始试图挖掘“美”的科学背后的美学理论。他运用标准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结论:“广义美的判断法则就是没缺陷不常见”。
2002年,他的硕士导师李惕碚院士希望他回国帮忙发展空间X射线天文,当时已经从NASA到大学建立了研究团队的张双南于是回到了国内继续天文研究。“中美两国水平差着几十年”,在他看来,差异并非是学者水平,更多是技术和理念差距。
与美国公司承包制不同,中国的工业界尚无能力承担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的制作,只能由实验室转为承担,张双南感慨“我们的科学家更辛苦”。同时,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他对“diversity”也深有体会。美国的社会体制鼓励多样性,提供不断优化和发现潜力的机会,“只有一种成功的模式,很多人便成功不了,科学家的进步需要发展空间”,张双南认为这也是美国吸引全世界人才的重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