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生鱼片的时候,总是碰到一种有点“孜然味”的叶片——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仿佛这东西就是从岛国传入的调料。实际上,紫苏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这种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在公元5世纪时被收录进典籍《名医别录》中。传入日本已经是公元8、9世纪时的事情。别忘了,在金秋时节蒸大闸蟹的时候,正宗做法可是要放上两片紫苏叶的。
紫苏未必是紫色的。虽说名字叫紫苏,但是紫苏叶子却不总是紫色的。在中国的古书上,叶子全绿的被称为白苏,又名荏苒,叶子两面都是紫色,或者面青背紫的才被称为紫苏,不过两者的味道没甚差别。DNA分析发现,这二者味道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一个种。后来,根据叶片的大小,以及栽培的情况,我国的紫苏被分为两个变种,即回回苏和野生紫苏。
回回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 crispa)也叫皱叶紫苏,是广泛栽培的一个变种。正统回回苏的叶片是紫色,正是蒸大闸蟹时需要的配料。蒸蟹之前把紫苏叶覆盖在绑好的大闸蟹上,旺火快蒸,蟹的鲜和紫苏的媚混合在一起,不等装盘就让人忍不住要大快朵颐了。我们在日式料理中经常碰到的绿叶子也是回回苏,其叶片皱巴巴的凹凸表面和深深的锯齿边缘证明了它的身份。
可见,叶片的颜色终究不是一个区分植物种类的好标准。
至于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 purpurascens),它们的叶片比较小,叶子两面都有柔软的绒毛。叶片边缘的锯齿也更深。也许有些寿司店会用这样的叶子来包裹生鱼片,下次吃日料的时候,不妨尝试辨认,体验一把植物分类的乐趣。
除了提供餐桌上的色彩,紫苏的茎叶还有多种用途。它们的嫩茎叶可以用来凉拌或者做汤;老的茎叶可以用来提取紫苏油。紫苏油里面含有一种叫紫苏醛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赋予了紫苏特殊的、类似孜然的香气——孜然的香气也多少来自于紫苏醛。除了在吃肉的时候为我们解腻,紫苏叶精油还可以用于烟草加工(孜然味的香烟?)、蛋糕、牙膏等等方面。想象一下那种香味,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当然了,紫苏有用的不仅仅是它们的茎叶。
它们的种子也有很大用处,因为有些变种的种子的出油率可以高达45%。所以,这些特别的紫苏有一个别称,叫做野芝麻。因为它像芝麻一样,能提供食用油。不过,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紫苏可没有什么亲戚关系。芝麻是胡麻科胡麻属的植物,而紫苏则是唇形科的植物。如果注意一下它们的花瓣就会发现,紫苏的花朵是明显的两唇形。若有机会等到紫苏和芝麻开花,不妨感受一下两者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