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之。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物事。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时传入中土。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以琴身木质,从木而作枇杷。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
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确定下来,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字形迥异,用于书面时不易混淆,但相同的读音偶尔还是会造成误会。无独有偶,枇杷的英文名Loquat也来自一场误会,它是粤语“卢橘”的音译,而卢橘成为枇杷的别名,皆因东坡居士读书不求甚解。苏轼记错了古书,谬种流传之下,终于在800年后坑到了洋人。枇杷属于蔷薇科枇杷属,这个属有二十多种,一半以上在中国。
除了栽培的枇杷和两个野生近缘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其他种都是热带的。其实栽培枇杷的很多形态特征也暗示着它的热带起源身份,比如说经冬不雕的常绿阔叶,以及冬季开花次年果熟的节律。春夏相交时节,枇杷成熟了。作为蔷薇科苹果族(以前的苹果亚科)的一员,枇杷的果实也是梨果,一种由花萼和果皮合生发育而成的假果。我们吃的枇杷“果肉”,实则是肉质化的花萼。
枇杷的一枚果实里有1到5枚种子,子叶中含有大量的氰化物,可以用来毒杀昆虫。这剂量对人来说似乎并不致命,但最好还是别吃。全世界的栽培枇杷有800多个品种,中国有200多个。按照“果肉”的颜色和质地不同,这些品种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品系,白沙和红沙。白沙品种果皮浅黄,果肉黄白,脆嫩多汁,适于鲜食,可惜不耐贮藏和长途运输,只能在产地附近吃到;红沙品种果肉大多较紧实,果汁适中,风味浓郁或偏酸,鲜食或加工均可。
北方能买到的枇杷基本都是耐贮藏运输的红沙品种,而且采摘时往往没有彻底成熟,味道失之寡淡。想吃好枇杷,还是得去江浙的产区寻觅白沙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