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你去逛博物馆了吗?随着数码设备的普及,许多人在博物馆看到心仪的展品,会习惯性地掏出相机或手机,拍照留念。前几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这个问题,表示“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趣的是,有热心网友从陈馆长的微博里翻出了不少旧照,发现他自己也经常在博物馆拍照。看起来,在博物馆拍照这件事确实有种特别的吸引力,即使陈馆长本人也不能免俗。不过,他提到的一个理由,确实能找到心理学研究证据的支持:拍照这件事本身,可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忽略了展品本身。
2014年,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的Linda A. Henkel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博物馆拍照对于记忆的影响。这篇论文报告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的被试是27名本科生。实验分两天进行,第一天的内容是参观贝拉明艺术博物馆。研究人员发给每位被试一部数码相机,然后带领他们参观了30个展品。这些展品分成两组,一组只要单纯地看就可以,另一组则要求被试拍摄一张照片。
第二天,被试接受了一系列关于展品的记忆测验。结果显示,拍照确实会干扰到被试对于展品的记忆:对于单纯观看的展品,细节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是64%;对于拍过照的展品,正确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只有55%。此外,无论是名称再认还是图片再认,对于拍照过的展品,测验成绩都要差一些。
在第二个实验里,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关注整体和关注细节的差异。
实验被试是46名本科生,流程与第一个实验类似,区别在于展品分成了三组:一组单纯观察,一组用相机拍下整个展品,还有一组聚焦拍摄展品的某个局部细节。与实验一类似,如果被试用相机拍摄了展品的整体,那么回答细节问题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单纯观看的条件。不过,对于局部拍照的展品,细节判断的正确率却和单纯观看差不多;换句话说,拍摄展品的细节似乎会带来一种“记忆保护”效应。
整体来看,这两个实验表明,在博物馆拍照确实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展品的记忆。拍下了照片,把对展品记忆保存在数码相机的存储卡里,也许会让我们下意识里觉得自己头脑中的记忆没那么重要了。不过,如果有意去拍摄展品的细节,则会让我们对展品本身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抵消掉拍照的负面影响。
所以,博物馆拍照就是傻吗?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研究里,观看和拍摄的展品都是研究人员指定的,而非被试自主选择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拍摄的通常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展品,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同。此外,被试在记忆测验前没有回顾他们拍摄的照片,而许多人拍照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事后拿出来回味,重新体验一下参观时的经历。不过,因为照片拍的太多,组织结构太混乱,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动力真的去回顾一遍,于是它们就这样静悄悄地躺在存储卡里,从此无人问津。
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许多时候我们拍摄展品,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点不在于展品本身,而在于将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大众所赞许的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如果希望打造这样一种个人形象,那么即使是“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清楚” 的高清图片,也无法代替自己拍摄的照片。
归根结底,在博物馆拍照是一种个人选择,无所谓“傻”还是“不傻”,你自己开心就好。只要记住一件事:不!要!开!闪!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