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即《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封面。来自美国2061计划网
一份20个部门参与制定、出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文件可谓“用心良苦”,却遭遇到不少质疑,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细究文本,可以看出其间的重重矛盾,既想兼顾科学常识,又夹带意识形态内容,甚至包含“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一类传统中国哲学观念。
究竟何谓“科学素质”?讨论者可谓莫衷一是,甚至对什么是科学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官方文件出台的背后少有科学家参与的事实让人不免生疑,国民“科学素质基准”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施郁特地考察了美国的案例,或可资借鉴。
最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很多讨论。本人提出,全部或者大多由自然辩证法或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人士来起草这样的基准是不合适的。其实,这些专业中有些学说的理念或兴趣所在已经与现代科学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后来,我研究了美国的2061计划,发现它的写作人员构成和过程与我的主张是一致的。这个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985年启动的,旨在帮助所有美国人提高科学、数学和技术素养。中国科协网站下有中文专题网。
美国的2061计划网站截图
该计划有若干出版物,其中包括《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的基准》。出版这两本书时的2061计划负责人詹姆斯•卢瑟福(F. Jame Rutherford)以及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出版时的负责人乔治•尼尔森(George D. Nelson)是科学教育家。目前的负责人约•埃伦•罗斯曼(Jo Ellen Roseman)是一位生物化学家。目前的所有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都列在网站上。
本文题目中借用的中国文件的名称“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本上对应《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而《科学素养的基准》给出了具体的途径。内容很精彩。
美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即《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目录。来自美国2061计划网站截图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如何出炉?1989和1990年出版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第1和第2版。卢瑟福所写的第2版前言如下: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数百名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医师、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三年合作的结晶。我们认为,本书关于什么构成了科学、数学和技术素养的观点是现今科学界所能达到的最接近的正确表述。
又写道: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现在有了一个姊妹篇:《科学素养的基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目的是提出一个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鼓舞人心的蓝图,《科学素养的基准》的目的是标绘出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它指明了各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课程方面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到什么。
编制《科学素养的基准》历时四年,有数百名教育家和科学家参与。在编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对《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应该做某些修改,于是就着手做了。
最后写道:
不久,《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的基准》以及随后出版的《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科学素养的设计》都将为地区、州和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前言之后列出了为指导“2061计划”之工作而设立的“美国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在1985~1989年的名单。为了给读者一个感性认识,复制如下:
联合主席
威廉 O.贝克(William O.Baker)AT&T贝尔试验室前董事长(已退休)
玛格丽特L.A.麦克维卡(Margaret L.A.MacVicar) 物理科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学院院长
成员
葆拉•阿普赛尔(Paula Apsell) NOVA-WGBH公司(波士顿)执行主任
【笔者注:这是著名的科学教育电视片制作公司】
弗朗西斯科 J.阿亚拉(Francisco J.Ayala) 生物科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
F.赫伯特•博尔曼(F.Herbert Bormann) 森林生态学教授,耶鲁大学森林和环境研究学院
玛格丽特•伯比奇(Margaret Burbidge) 大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研究中心
欧内斯廷•弗里德尔(Ernestine Friedl) 人类学教授,杜克大学
罗伯特•格拉泽(Robert Glaser) 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主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匹兹堡大学
朱迪思•拉尼尔(Judith Lanier) 教育学院院长,密歇根大学
阿图罗•马德里德(Arturo Madrid) 托马斯•里韦拉中心主席,克莱尔蒙特大学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
肯尼思 R.曼宁(Kenneth R.Manning) 科学史教授,麻省理工学院
雷•马歇尔(Rey Marshall) 经济学和公共事务教授,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公共事务学院
沃尔特 E.马西(Walter E.Massey) 阿冈尼国家试验室负责研究工作的副主席,芝加哥大学
艾丽思•摩西(Alice Moses) 教学材料发展、分类和非正规科学教育开发研究项目主任,国家科学基金会
弗雷德里克•莫斯塔勒(Frederick Mosteller) 数理统计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
吉尔伯特 S.奥梅恩(Gilbert S.Omenn) 公共卫生和社区保健学院院长,华盛顿大学
杰勒德•皮尔(Gerard Piel) 《科学美国人》杂志名誉主席
乔治 C.皮门特尔(George C.Pimentel) 化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
罗伯特 E.波拉克(Robert E.Pollack) 哥伦比亚学院院长兼生物科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
亨利 O.波拉克(Henry O.Pollak) 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科学研究实验室前副主席助理,贝尔通讯研究中心
F.詹姆斯.卢瑟福(F.James Rutherford)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首席教育官员
特德•桑德斯(Ted Sanders) 伊利诺斯州教育督办
艾伯特•尚克(Albert Shanker)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
雷蒙德•西弗(Raymond Siever) 地质学教授,哈佛大学
霍华德•西蒙斯(Howard Simons) 尼曼学者基金会主任,哈佛大学
马克辛 F.辛格(Maxine F.Singer) 华盛顿卡内基协会主席,国家癌症研究所名誉科学家
后面是导言,开头是: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一本关于人的科学素养的书。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论述了在一个已由科学和技术形成的社会里所有公民应该具有哪些知识和思维方式。
还交代了各个建议的来源: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建议并非来自单独的个体,也不是来自某一个委员会。这些建议的出现和被采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既得益于个人果敢的洞察力,也吸取了集体激烈争辩的结果。简单来说,经由下列步骤:
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任命的一些专家组负责提出五个领域的建议,即:生物学和健康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技术。每一个专家组在两年期间召开了许多次会议,经常邀请咨询专家与专家组成员会谈,发表意见,共同探讨由一位或多位专家组成员提出的专门建议。
经过慎重思考,每一位专家组成员必须就他们的提议的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答辩。当通过这种深入考察的建议的数量增加了,就加上了另外的条件,即哪些建议应该从名单上删去以便为新的建议留出空间?
各个专家组都不
1993年,2061计划又出版了《科学素养的基准》,其中描述了读完2年级、5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分别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该书的介绍中说:
“199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准》是‘2061计划全体成员与‘2061计划’6个学区中心的教师团队、科学家以及大学顾问们3年多来通力合作的成果。它凝聚了超过1300人的心血”。
《科学素养的基准》目录。来自美国2061计划网站截图
卢瑟福写的前言如下:
四年前(1989年),六个教学区的150多位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了一项令人胆怯的挑战。他们被邀请来帮助塑造‘美国‘教育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具有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尽管离这个未来还有一段时间,但是,这份报告使我们与它更具体地接近了。这份报告是研究教育趋势的专家们的见解、责任和创造的结晶。
《科学素养的基准》并不是一个要各地采用的标准课程,而是提供给各州和各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一件强有力的工具,让他们用此来更新自己的课程。对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报告所提出的提高美国人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相信教育工作者会饶有兴趣和富于想像地予以回应,并借此机会以他们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对这项工作产生影响。
这确实是一项群众性的成果。如附表所示,这些事先并末设定人数的课题组包括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们参与了《科学素养的基准》的开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对该基准的审议。
“2061计划”的工作人员为制定《科学素养的基准》做出了贡献。他们关注教学区小组的工作并给予适当的支持,还聘请了杰出的科学家与这些小组和工作人员合作。每个工作人员对《科学素养的基准》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与各小组及顾问们一起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以确保最佳的观点在这种合作过程中展露出来,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加以表述。
“2061计划”顾问委员会,由霍华德大学校长富兰克林•杰尼夫领导的在1990年为适应本项工作而重组的全国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对此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从而使这个目标远大、长期的计划一直处于正确的轨道。
……
当时的全国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主席富兰克林•杰尼夫(Franklyn G. Jenifer)是植物病毒学家,当时是霍华德大学校长,后来任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校长。在前言后面也列出了当时的全体成员名单,但是在中文和英文网站上省去了。人员组成结构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列出的91年的成员结构类似,也有重叠,这里就不抄录了。
结语
总之,相当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由科学家等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育家确定的,而《科学素养的基准》是由中小学教师、科学家等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育家确定的。
参考文献:
[1] 施郁,《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现一系列失误的一个可能原因,科学网博客。
[2] 史晓雷, 中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若干对比, 科学网博客。
[3] http://2061.cast.org.cn
[4] AAAS,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1990.
[5] AAAS,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1993.
本文同步发表于作者的科学网博客。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