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夏天的身影也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除去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蜱虫和各类蚊蝇也即将以我们熟悉并厌恶的方式,前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都对蚊虫叮咬后的红肿发痒感到深恶痛绝,但这些虫子带给人类真正的危害,你还需要阅读这篇文章来了解。
“病媒”是指能够在人类间或者动物和人类间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由媒介生物为载体传播的疾病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估计,病媒传染病占人类全部传染病的17%以上,每年有十亿多人感染病媒传播的疾病,其中约有100多万人死亡。
由于传播人类疾病的媒介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昆虫,比如蚊子、白蛉、蝇、虱子和跳蚤等,病媒也常常被称为“虫媒”。除此之外,蜱虫和一些淡水螺类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而除了媒介生物传播,传染病还有很多其他的传播途径,比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些“传播途径”与“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一起构成了传染病的三要素。对于传染病来说,控制了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也就等于控制了传染病。
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以前,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埃及金字塔岩壁上就有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记载。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大瘟疫,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应属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据估计全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人在那场浩劫中死亡。
天花是人类唯一成功战胜的传染病,人们打胜那场战役所使用的武器是有效的预防性疫苗。通过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病原体失去了可以感染的宿主。而天花能够被消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
然而,病媒传播的疾病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由于病原体可以在媒介生物中存活下来,所以仅凭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是无法彻底消灭一种病媒传染病的。另外,由于病媒传染病的传染源是除传播媒介以外的动物,传染源难以控制,所以对于病媒传染病来说,控制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病媒可以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几乎涵盖了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所有类型,如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和原虫等等。这些病原体对人类的感染能力强,致病性大。借助病媒的迁徙力,这些病原体还能够较大范围的播散,所以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病媒传染病的病原体往往通过特定种类的病媒进行传播,比如引起登革热的登革病毒是通过蚊子传播;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是通过钉螺进行传播;引起昏睡病的布氏锥虫是通过采采蝇传播。
一种媒介生物却可以同时携带和传播多种不同的病原体,比如蚊子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淋巴丝虫病、日本脑炎和黄热病;蜱虫可以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莱姆病、回归热、立克次体病(斑疹热和Q热)等;跳蚤则可以传播鼠疫和立克次体病。
近年来,许多病媒传染病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病媒传染病也越来越容易蔓延,情况非常不乐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25亿多人面临感染登革热的风险;疟疾每年在全世界导致60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为五岁以下儿童;在非洲,每1分钟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恰加斯病、利什曼病和血吸虫病等其它病媒传染病则影响全世界数亿人口。
病媒传染病最容易影响经济落后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往往卫生条件较差,针对病媒的消杀措施落后和不足。因此,世界上最为贫困的人口最容易受到病媒传染病的威胁。
另外,由于病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所以不同病媒传染病的发生与媒介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分布有很大关系——这些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以及难以获得安全饮用水和环卫设施的地方。
例如,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次为温带地区,而寒带和高海拔地区相对较少。在温带地区,疟疾在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而在热带地区受季节影响则不大。血吸虫病在传播过程中需要生活在水中的钉螺作为中间宿主,所以血吸虫病疫区往往是水源分布丰富的地区,在疫水附近生活和工作的人更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过去二十年中,许多重要的病媒传播疾病再度出现并有蔓延的迹象,贸易全球化、旅游业的增长、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病媒传染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播散和增加。由蚊子传播的登革热,在过去50年期间发病率增加了30倍,病例已经出现在了全球100多个国家,每年有5000万人被登革热病毒初次感染或重复感染,有50万人入院治疗,其中约有25000人死亡,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
也正是由于国际旅行的便捷,很多以前没有这类疾病的国家也开始出现病例,疟疾在销声匿迹40年后又重新出现在希腊,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警示,病媒传染病输入性播散的危险性将越来越高。
另外,气候变化对病媒传染病的影响非常大,全球变暖会使得一些媒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化,可能会延长重要病媒传播疾病的传播季节并改变其地理范围,一些原本冬天休眠的病媒会成功越冬,并导致不同寻常的传染病发生高峰。疟疾和登革热等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对于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有研究显示,到2080年,气候变化可能使受到登革热传播威胁的人数增加20亿。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病媒传染病有较好的治疗性药物和预防性疫苗,比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和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针对于病媒传染病,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清理媒介动物滋生地、使用杀虫剂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已经在很多病媒传染病的预防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作为最为重要的病媒之一,蚊子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在已知的500多种病媒病毒中,从蚊子体内分离到的病毒占到了近50%。加之蚊子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广泛,使它在病媒传染病的传播上对人类的威胁极大。
有研究表明,在有蚊子滋生环境的地方,蚊子的数量和相关传染病的发病例数很高。所以处理掉蚊子幼虫滋生的环境,比如户外的水容器,小水洼,池塘等等,是遏制蚊子的重要方法。然而,在非洲很多热带地区的国家,蚊子的数量高得惊人,而且几乎不可能通过处理滋生地来达到遏制蚊子数量的目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杀虫剂和蚊帐的使用则在预防病媒传染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可以高效地杀死、驱退和阻挡蚊子。
在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2004年至2010年之间,超过4亿顶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在非洲地区被使用,这些蚊帐几乎覆盖了非洲80%的面临感染疟疾危险的人。一项对22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可以使5岁以下儿童恶性疟患病率降低13%,疟疾死亡率降低18%。
这些调查还发现,蚊帐有没有用杀虫剂处理在预防疟疾上的效果差别很大,比如至少拥有一顶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的家庭,比之没有这种蚊帐的家庭,疟原虫血症患病率低 20%。所以,蚊帐这一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物品,已经成为贫困落后地区最为有效的防疟手段。
除了蚊帐,科学家们也在蚊子上大做文章。科学家们将雄性蚊子的基因进行修改,经改造的雄蚊在和雌蚊交配后,会影响雌蚊或者下一代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遏制蚊子数量的目的。不过这一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理由是这些蚊子可能会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另有一科学家试图使用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细菌来遏制蚊子的数量。这种细菌不能在蚊子成虫间互相传播,也不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但能够通过蚊子母体传给子代。蚊子感染了这种细菌并不会致命,但是寿命会简短,而且携带登革病毒的能力也会降低,这无疑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方式。在实验中,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成功的遏制了登革病毒的爆发。
在防控病媒传染病方面,中国卫生部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鼠疫在1958年前后已经基本消失,目前年病例数通常维持在个位数水平;淋巴丝虫病在2007年已在我国消除;我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目前也已经很少,许多省份达到了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通过免疫规划或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也大幅度下降,近年都控制在万人以下。
至于疟疾,我国近年的疟疾报告病例持续保持在万人以下,感染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的,出入地区主要为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在蚊帐中睡觉,去野外和公园时穿着长袖衬衫和长裤以及使用驱虫剂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避免受到“小小叮咬”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