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忽悠了:阅读科学新闻的10条正确姿势

作者: 布赖恩·雷斯尼克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6-03-25

本文总结了阅读科学新闻时应注意的10个要点,包括不要过分追求单一研究的绝对答案、理解研究的局限性、警惕百分比和统计显著性等,旨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解读科学报道。

为何科学家和大众媒体之间一直纠纷不断?这是因为媒体和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不一致:媒体所追求的是新闻性,而科学需要严谨的方法,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新闻记者们需要用通俗的标题来传达简单易懂、最好还比较新奇的内容,而科学方法则强调知识的缓慢积累、不同术语间的细微差别和对一切事物的质疑态度。然而,等到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真正到了值得用来投资或改变生活的时候,这些内容早就变成明日黄花了。

结果往往就是,记者们只顾着写些引人注目的故事作为噱头来吸引读者,却忽略了科学发现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根本矛盾或许永远不会消除,但为了促进沟通、减轻误会,Vox网站的科学记者布赖恩·雷斯尼克(Brian Resnick)询问了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新闻记者所写的科学报道中,最常出现的错误有哪些?

他收到了20份回复,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10点,不仅可供媒体人员学习,对读者而言也是一份阅读科学报道的指南:

1. 别总想着完全弄清生命宇宙以及一切问题的确切答案,单个研究很少能做到这点。在科技新闻中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故事:“科学家发现怎样能使生活更幸福”、“让工作效率更高的科学妙招”、“如何打击政治对手,提高自己的支持率”、“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科学家不可能仅凭单个实验或一系列研究就能解决如上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人们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寻找到答案。

2. 要知道,大多数研究都只专注于某一狭窄的领域。一般来说,简单的因果关系更容易被普通的读者所理解,例如“钱越多越幸福吗?”“坐一整天会导致抑郁和增重吗?”这些都是普通读者想知道的问题。但鲜有科学研究能回答如此宽泛的问题。

3. 别总痴迷于新鲜事物,多关注关注老话题也不错。如果一项研究发现了惊人的结果,新闻记者就会蜂拥而至。但科学家往往对此持怀疑态度,第一个得出该结论的研究尤其如此。如果只有一项研究得到统计上显著的结果,那有可能是机缘巧合。但如果同样的实验结果可以被别人重复出来,质疑的声音就会少很多。

4. 许多实验都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但这一群体不一定是有代表性的样本。大学生这一群体总有许多奇怪的特征:他们通常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大部分都能找到工作,他们并不遵循规律的作息。心理学家在研究中经常以大学生为对象,只是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毕竟他们自己就在大学里工作。但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有待商榷,并且还应在更多样化的对象中进行重复,否则这并不能表征人人适用的普遍性结果。

5. 对百分比保持警惕。我们来看下这篇论文的结论: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7小时的人有50%的可能性更容易得糖尿病。但其实这并不是说每天看电视超过七小时的任何一个人都有50%的可能性得糖尿病。

6. 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和现实世界中的显著性,不是一码事。另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当研究者表明实验结果是统计上显著时,这是指结果并不随机,而不是说结果很有说服力。

7. 科学家擅用专业术语,转述成日常用语可能就不准确了。心理学家们通常在研究中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术语。但记者们为了服务读者,往往把这些行话用日常用语表达出来。尽管这确实让阅读轻松了不少,但许多重要的细节也因此遗失了。

8. 未发表的研究或许很有用,但需谨慎对待。科学家会把待发表的论文草稿挂在个人网站或论文预印本网站(如arXiv等)上,而如果论文是新近发表的,大学的新闻部门会跟进该研究的学术会议演示。

9. 要回归原始研究。佐治亚大学自恋心理研究专家基斯·坎贝尔(W. Keith Campbell)呼吁所有的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加入研究报告的全文链接。

10. 最后的最后: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一条已经说过好多次了,把这句话写在你的镜子上每天提醒自己一次吧。

UUID: 2a9c1cad-1260-4fc4-9315-5f6681968fe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3-25_别被忽悠了:阅读科学新闻的10条正确姿势.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