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恐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但是为什么当人们明白事理时,就开始懂得“恐惧”呢?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人并非天生怕蛇。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在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儿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朵凑过去“倾听”蛇发出的滋滋声,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的反应。这项研究调查刊发在《心理科学最新动向》期刊上,用来证明“初生牛犊其实不怕蛇”!
婴儿是如何变得恐高的?任何父母都知道婴儿并非天生就恐高。事实上,婴儿在床上或者换尿布台的边缘表现出异常的勇敢。
大约9个月左右,婴儿就开始对摔落变得警惕。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婴儿获得更多爬行和自我导航的经验,他们逐渐建立了害怕从高处坠落的感觉。恐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保护婴儿不摔落和受伤。但恐高为什么不在婴儿开始学会爬行之前出现呢?科学家认为:这样延迟的一个重大益处在于,当婴儿很少考虑他们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时,他们更倾向于探索周围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提供的可能性。
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既然恐惧不是天生的,那么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们最常见的害怕对象是什么呢?答案是:蛇、野兽、老鼠、高处和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没错,它们对人都意味着危险。设想一下,如果让你做人类进化的设计师,你要做的就是尽力保证人能在随处可见猛兽毒蛇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下来,而这个原始环境中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你会怎么做?你会让远古人类的大脑运行怎么样的程序呢?
没错,让他们学会害怕。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秘笈。学会害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因为害怕可以保护我们。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最终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
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科斯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
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
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有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
女性为何比男性胆小?不要因为女性怕蜘蛛或蛇而笑话她们胆小,因为美国科学家发现,女性对这些动物的恐惧或由进化决定。实验证明,11个月大的女婴与同龄男婴相比能更快学会惧怕危险动物。
科学家把两性对危险动物的反应差异归结为进化结果:恐惧感可以帮助史前女性免遭危险动物攻击;但男性在打猎过程中必须克服恐惧感。调查结果显示,惧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险动物的女性比男性多4倍;但是,害怕坐飞机、打针的女性并不比男性多。可见女性并没有胆小的天性。也就是说,女性在一定年龄学会惧怕危险动物,并非天生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