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惩罚你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展示我是个好人

作者: Jillian Jordan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6-03-11

本文探讨了人类道德的起源,特别是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动机和影响。文章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解释了人们为何会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惩罚他人,即使自己并未直接受到伤害。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造福社会,也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声誉和可信度。文章还讨论了惩罚机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指出虽然惩罚可以阻止不良行为,但有时也会被个人用于不适宜的目的,从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什么说只有人类具备道德?一个重要的答案是,我们会在意别人受到的伤害。很多动物在受到直接伤害时会选择报复,而人类在他人遭到不法侵害时也会感到愤怒。而且,这种愤怒会驱使我们去抵抗不公正、联合抵制某些公司、吹口哨,并与不道德的朋友和同事绝交。科学家将这些行为称为第三方惩罚,而这从演化和理性的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一直是一个谜。为什么即使人们自己并没有直接受到伤害,还是会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惩罚别人?

虽然很显然我们惩罚别人是出于道德义愤,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起初会产生义愤的心理机制?有一个理论认为人们惩罚别人是为了造福社会。来自同伴的社会制裁就像法律制裁的作用一样,能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果Ted因为他的同事Dan在工作时间上Facebook而决定批评Dan,那么Dan和其他人就不太可能在工作时偷懒,而公司则将会更加有效率。

然而,这个逻辑可能深受“搭便车问题”之害:所有人都想在成功的公司工作,但是没人想为此做出牺牲。如果Ted批评了Dan,那么Dan可能就不会邀请Ted参加他即将举办的派对。Ted何必要惹这个麻烦呢?

人们能从惩罚别人中获利的一个原因是阻止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奖励:Ted的老板可能因为Ted对Dan的批评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力而奖赏Ted。在最近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文章中,我和同事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为何惩罚别人能让个人得利,这个理论和上述的奖赏机制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我们认为,人们在惩罚别人时,发出了一种信号,让旁人认为他们是可以被信任的,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声誉。

为了证明我们的理论,我们首创了一个把第三方惩罚当作“高代价信号”来表现自己可信度的的游戏理论模型。我们的模型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就像孔雀在基因质量上存在差异一样,人们希望自己被人信任的动机也有差异。设想Ted和Eric都是暑期实习生。Ted希望以后在公司长期工作,而Eric只是想在自己的简历中增加一条实习经历的信息。

Ted和Eric都希望能被Charlotte选中去做上述的项目(被选中意味着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是一旦他们获得了这份工作,他们的表现将有所不同。Ted有动机努力工作,即使要牺牲自己的周末计划,因为这样做将有利于他在该公司的职业前途。相比之下,无论Eric是否认真工作,他都将在简历中增加一份实习经历,所以他的动机是偷懒并享受周末。第三方惩罚对人类道德的影响。

我们的实验证明了惩罚自私行为的作用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样,作为一种公开展现来暗示某种不易被观察到的品质(可信度)。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能从惩罚别人中获得提高声誉的好处,从而解决了“搭便车”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当初演化出了道德义愤感。我们的理论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惩罚那些就算在将来对他们个人也毫无影响的不道德行为。

信号理论也能帮助解释我们为何对伪君子(那些惩罚别人,自己却参与了同样的行为)如此的憎恶。最后一点,我们的理论阐明了惩罚机制何时对一个团体和社会有益,何时无益。惩罚别人通常能阻止不良行为:当Ted要靠惩罚Dan来给Charlotte留下印象并得到老板的赏识的时候,他可能也提高了公司的生产力。但是人们并不总是用对社会最好的方式来惩罚别人。

所以,人们可能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对别人进行不适宜的惩罚,或者对别人的意外差错进行惩罚。这些例子说明,如果惩罚别人发展成为一种对个人有利的行为,那么当个人和集体的动机不一致时,惩罚别人给社会带来的结果可能就会是有缺陷的了。

UUID: 62670289-a29f-4db1-afdb-855bba6d216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3-11_道德的起源:惩罚你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展示我是个好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