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经常锻炼身体对成年人大脑有益的报告层出不穷,但对小学生的效果如何,人们似乎还坚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老调。运动明星与数学比赛的冠军形成鲜明的对比,毕竟从表面上看,这两类活动所需的天分似乎完全不同:一个是体力,一个是智力。让小孩东奔西跑或扔个球什么的,最多也就对健康稍有益处,最坏的情形则是让孩子从学习中分心。
即使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们都大力宣扬体育锻炼能有效对抗肥胖,并改善孩子的健康状况,他们还是会把运动和学业对立起来。从幼儿园起,老师就鼓励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许东奔西跑。很多学校削减了体育课时,为阅读、写作、算术等让路。并且,由于在各种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变成家长、政府官员和教育系统中其他利益相关方关心的头等大事,教师在巨大压力下,只好逼着孩子心无旁骛地扑在学习上,与运动划清界限。
科学研究显示,运动好处多多。越来越多的证据明确表明,体育运动不利于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花一定时间在室外嬉戏追逐,或参加集体运动项目,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成绩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比如有氧代谢能力(即心、肺和血管应对剧烈运动的能力),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MI)。锻炼能够促进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拓展孩子的思维。
年轻人身体越健康,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适用。如果在18岁时身体比较健康,日后在学业上的成就也会更高一些。孩子们在数学和阅读测验中平均得分,与他们有氧运动能力的强弱(也就是能跑多长距离)直接相关。让孩子多活动,能增强他们的智力,提高创造力和计划能力,还能提升数学和阅读测试中的得分。
从灵敏到机智,发展心理学家早就提出,少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有关联的。
在儿童时期,动作灵敏的孩子往往能力也比较强:通过操控电灯开关、拉链之类的物体,2~5岁的孩子会对真实世界产生基本认识。孩子在搭积木和使用简单工具时会获得对基本物理定律的切身体验:如果积木放歪了,搭出来的塔就会倒掉;如果松开拿着锤子的手,锤子就会砸到自己的脚。尽管大家都知道玩玩具和使用工具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直到最近10年,科学家才发现体育运动与孩子智力之间的联系。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每天给体育课留出1小时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尽管体育锻炼会占用阅读、写作和算术的时间,但多增加体育锻炼往往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一些研究者认为,体育锻炼之所以有益于提高学习成绩,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体育锻炼强化了某些认知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执行、计划和指导行动的能力。在课堂上,执行能力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决定何时记笔记、何时提问题、规划家庭作业的安排等。
参加体育运动还可以提高工作记忆,让孩子们能在较长时间内记住数字、单词等内容,以便大脑有充足的时间来处理它们。研究还显示,在识别物体、流利地讲话、想象能力、处理物体或空间等感知能力上,锻炼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除了经常锻炼之外,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2006年,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发表了一篇报告,他们让243名北卡罗来纳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老师让学生起身完成拍手、跳跃、跺脚等各种动作。经过专门培训的评判会观察这些学生在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4~8周后的情况,测评他们的专注程度,包括对老师的注意、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等。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这个项目后,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
最不专心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所以说,不仅持续的体能耐力训练能改善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多动动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锻炼增强脑力,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些化学物质,似乎能改善精神健康。美国神经科学家通过对实验鼠的调查研究发现,锻炼后的大鼠脑中一些关键蛋白的含量有所提高,而这些蛋白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
这些生物因子都是“建筑能手”,能建立或巩固用来交换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但也有证据说明跑步过量有副作用,因此,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另外,孩子们的运动量过少也没有明显作用,只用运动量达到某一阈值后,体育锻炼才有助于增强认知能力。
诚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体育明星,为了取得好成绩,很多孩子都必须去做功课而不是在外面连续跑上几个小时。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们抽空多锻炼身体。教育专家也应当认识到,体育锻炼既能强身健体,也能增强脑力,应当在安排课程时高度重视体育课。老师若想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就应当考虑让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跳一跳或弯弯腰。好动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大人们要做的事就是给孩子们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