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货,来条士力架吧!”伴随着一系列恶搞广告,号称能横扫饥饿的“能量棒”被我们所熟知。对运动员、特种兵和户外探险家来说,能量棒是给身体快速“充电”的法宝;而对缺乏运动的宅男宅女来说,把士力架当零食吃是很危险的……
许多人印象中的“能量棒”,或许就是士力架了。它在超市里一般跟各种巧克力摆在一起,成分主要是可可脂、砂糖、坚果和植物油等,吃起来又甜又腻,还有几分粘牙。其实按照食品行业的严格划分,士力架不能算真正的能量棒,仍属于巧克力糖果的范畴。但用巧克力快速补充人体能量的做法,也有年头了,19世纪的欧美探险家们就经常就这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工厂里大规模生产糖果的技术逐渐成熟。美国、英国、德国等工业强国,在给陆军士兵的野战口粮、以及飞行员的救生口粮里,都加入了巧克力。作为战场上的应急食品,巧克力不仅体积小、容易携带和保存,而且含有丰富的热量,每天吃一点儿就可以暂时保命。
二战时的美军巧克力。图片来源:olive-drab.com
最著名的军用巧克力,当数美军1937年开发的“D口粮”,又名“洛根棒”。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大约30亿条军用巧克力,成为美国大兵们的好伙伴。不过为了防止士兵在非紧急状态下馋嘴偷吃,这种“洛根棒”故意做得淡而无味,据士兵们说“跟水煮土豆差不多”,完全引不起食欲。
然而巧克力除了含糖量高,脂肪含量也很高,不易消化,也缺少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与我们平时的印象相反,巧克力补充能量的效率并不太理想,多余的脂肪还是累赘。对运动员来说,给身体快速“充电”,需要吃点更有效率的东西。
真正的能量棒,诞生时间不长,至今不过30多年。它的出现,跟体育运动有关。1985年的某天,在加拿大,一位名叫布莱恩的马拉松运动员,正在漫长的跑道上训练。当时,马拉松运动员跑到26.2公里左右就会出现“极点”现象,身体血液里的血糖不足以维持能量供给,转而消耗肌肉组织,导致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十分难受。当布莱恩跑到21公里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制造一种特殊食品,帮助自己度过“极点”呢?
对于要连续运动几个小时的马拉松、自行车、游泳横渡等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能量棒是有效的营养补充工具。恰巧他的女友是位营养师,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在厨房里研究起来——他们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混在一起,为了便于携带,做成棒状,而这种能量棒补充体能的效果也非常好。后来,布莱恩干脆开起了公司,专门制作并出售能量棒。今天,布莱恩夫妇的发明已成为全世界运动员的必备品。
运动前1小时来一根,运动中途半小时到1小时再来一根,可以有效缓解肌肉酸痛。
除了运动员用的“专业”能量棒,还有一类“业余”能量棒,它的“祖先”是压缩饼干。20世纪初,人们把熟面粉加入油、糖等黏合剂,再用机器压制,连压带黏使得面粉颗粒、粉末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制成的压缩饼干比普通饼干体积更小,更适合保存携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压缩饼干作为军用口粮,被广泛采用。
20世纪60年代,为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吃饭问题,美国科研人员进一步改进了压缩饼干的工艺,这是所有“业余”能量棒的前身。在这种现代的压缩饼干中,谷物中的水分被最大程度地排出,同体积内所含的热量大大增加,从而更耐饿。
现代制作压缩饼干所用的面粉,一般是“膨化粉”,泡水之后体积会膨胀。而压缩饼干高油高糖高盐,吃得越多就越容易口干、想喝水。所以,压缩饼干吃多了会很痛苦的。
有了能量,还要考虑均衡营养,而且味同嚼蜡也不行。于是营养学家和食品学家开始往里加东西,大到果仁、巧克力,小到看不见的维生素、矿物质。压缩饼干越来越好吃,华丽变身为零食能量棒。这些零食能量棒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有燕麦炒制的、绿豆磨成的、南瓜做心的、巧克力包裹的等等。别看是“业余”的,但它们提供的超级能量足以帮助普通人消除暂时乏力。那种“横扫饥饿”的巧克力,也可以算是业余能量棒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