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相遇何处?

作者: 吴国盛等

来源: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

发布日期: 2016-01-03

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探讨科学与艺术的相遇,强调科学和艺术、科学和人文的交流,提升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沙龙汇集各学科教授和企业、媒体、文化等各界人士,讨论科学、艺术的共同本源、历史变迁和社会现状。

科学与艺术相遇何处?

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成立于2005年10月,名称来自美学大师宗白华《美学散步》一书的书名,书中提到美学是沟通文理的桥梁——“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的主题沙龙就体现了这一桥梁作用。2015年12月5日,北大燕南园的这场沙龙汇集了物、化、生、哲、艺等各学科教授,以及企业、媒体、文化等各界人士,30人一起碰撞科学、艺术的共同本源、历史变迁和社会现状。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文和学术沙龙,每年在北大燕南园不定期地举办。沙龙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艺术、科学、哲学、文化等等问题,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本平台旨在分享相关领域的精彩文章以及沙龙内容。我们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是为了在北大营造一种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其特点即钱学森先生、季羡林先生曾经一再提倡的科学和艺术、科学和人文的交流,而它的灵魂,就是更高的精神追求。

沙龙举办地点在燕南园,是北大教授居住的地方,冰心、马寅初、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等学术大师都在这儿住过。冯友兰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在座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曾借用王阳明所说的“人心的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点‘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所以我们北大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氛围,就在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也是一所大学,特别是北大的重要文化使命。

我们是一个小规模的沙龙,地方也比较小。一般二十几个人,最多四十多个人。上次举办的“美感的神圣性”沙龙,杨振宁说,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有一个不同,就是美国的大学经常举办这种小型的、内部的沙龙,而中国的大学很少举办沙龙。为什么要重视呢?他认为这种小规模、内部的比较自由的跨学科讨论,有助于激发原创性的思维。据说他还曾经对清华的领导提出,你们清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好的喝咖啡、聊天交流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恩格斯提到,费尔巴哈晚年的思想落后于时代,为什么会落后?就是因为住到农村去,没有和他才智相当的人一起聊天、讨论问题。《鲁迅日记》写当时每个星期要请一些朋友吃饭,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这个沙龙也请一些才智相当、同时又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各种沙龙主题都有,但灵魂是一个,就是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我们这个地方这么小,小型的沙龙一开放的话就乱套了。但也想让大学生参加,后来想可以上午做沙龙,下午做讲坛,请三五个人面向大学生做讲座,把沙龙的一些思想传播出去、增加跟年轻大学生交流的机会,这对我们都有好处。再进一步,我们通过MOOC的形式开一批人文艺术的课程。比如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们月底,想上午举办《红楼梦》的沙龙,下午办论坛。那是不是有可能在网上开一门《红楼梦》的课、面向全国的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到北大来,提出要办“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跟过去提的“世界一流大学”有点不一样,加了定语“中国的”。就是说中国的大学要有中国的特色、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具体一点讲,美国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要读《红楼梦》,但中国的大学生一定要读。今天在座的教授来自多个学科,将跨界讨论“科学与艺术”——这个题目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在当代很受关注。

UUID: cf794d66-25b5-4a31-967d-124dadbccdd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1-03_科学与艺术相遇何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3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