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在世界空间研究中的地位

作者: null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日期: 2015-12-29

文章讨论了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发射,以及未来即将发射的其他卫星任务。Bonnet教授在访谈中指出,中国的空间科学计划虽然数量上不突出,但质量和原创性卓越,探索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问题。同时,他也提到中国与国际空间科学强国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管理机构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除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外,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系列卫星工程在近期还将陆续发射三颗卫星,分别是: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2015年10月欧空局(ESA)前局长、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顾问Roger-Maurice Bonnet教授访华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刊》特对Bonnet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就世界及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计划的整体设计、运行与管理及国际合作等问题发表见解。

Bonnet教授认为,中国近期即将发射4颗卫星,包括预计于2015年年底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以及即将于2016年发射的3颗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用于微重力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他表示,这是非常宏大的计划,尽管与其他国家空间计划相比,中国的卫星任务在数量上并不突出,但却具有卓越的质量和原创性,探索的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问题。

对于“实践十号”,Bonnet教授表示,中国即将在微重力领域开展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任务表现出独特而广阔的多样性,有2个任务致力于解决基础物理学的问题,其中一个旨在探测预言中的暗物质粒子,另一个则试图在太空中研究光量子纠缠现象。

Bonnet教授提到,国际空间站正在准备进行一个暗物质观测实验,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个实验,但中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使用了新仪器设备,定位精度和灵敏度都很高,因此是最具独创性的。

他指出,中国与国际空间科学强国之间在几个方面存在差距,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很高的水平,很多人是在欧洲和美国接受学术训练的。中国科技界需要学习西方成熟的管理方式,以便取得重大进展和发现。

Bonnet教授强调,编制宏大的空间计划的第一步应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家应主导探测计划的创意。他认为,科学发现的过程可以比作一座有很多层级的塔,科学家位于塔的底层,而决策者则位于塔尖,帮助确立一个让科学思想得以涌现和发展的良好体系。

他还提到,制定五年规划是迈出重要一步,但光做五年规划是不够的,应该设定更长的规划周期,以便为高水准、高竞争力项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在谈到中国的空间科学项目时,Bonnet教授表示,中国的管理办法可能迫使自己局限于中等和小型的项目,尤其对于大型项目而言,5年内完成所有环节是不可能的。他建议中国应该建立一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空间科学管理机构,负责项目从遴选、研发、发射到在轨运行的所有环节的管理。

最后,Bonnet教授指出,国际合作对于空间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建议中国继续扩展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的功能,充分利用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及中国空间科学计划。

UUID: eabec4d5-f3e6-4f2e-94c6-e6601177b94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15/中科院之声_2015-12-29_中国空间科学在世界空间研究中的地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46 元